最读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bà ]

读音:bà

拼音:ba

简繁:霸

五笔:FAFE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FAFE

笔画:21画

吉凶:吉

仓颉:MBTJB

结构:上下

郑码:FVEQ

四角:10527

区位:1652

统一码:9738

异体字:灞,䩗,䩻,伯,屰,覇,?,?,?,?,?,魄,?

英汉互译:rule by might rather than right

笔顺:横、点、横撇/横钩、竖、点、点、点、点、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竖、撇、横折钩、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53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zuidu.com

起源

霸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霸姓起源一

源于黄帝后代,出自黄帝裔孙籛(彭祖)之后籛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籛,为黄帝世系。据史籍《氏族典》的记载:“籛字铿,封于彭,是为彭祖,以养性事尧,历夏、商两朝,寿七百六十七年。夏封其元孙哲于韦,是为豕韦,而秃、暨、诸、稽、舟、人,皆出彭姓也。”韦迁于夏朝,其后代所建的暨国、诸国、稽国,皆灭于商朝。而秃国、舟国、人国,则皆灭于周朝。籛铿的直系后代裔孙叫籛谬,公元852~932年,字具美,小字婆留;钱塘临安人(今浙江临安),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了著名的吴越国。吴越国历百年后而入于北宋王朝。其后裔分衍出籛氏、钱氏、彭祖氏、秃氏、舟氏、韦氏、豕韦氏、伯氏、霸氏、览氏、寿氏、名氏、诸氏、诸稽氏、暨氏、周氏(后周赐暨佐时为周)、既氏等。霸氏,即为籛谬之裔孙,是正宗的姬姓后代,源出钱镠出使中原进贡之途的霸州(今河北霸州)。

霸州,在秦朝时期称上谷郡,唐朝时期改置霸州,五代时期的后周曾一度攺称莫州。由于霸州地处古益津,北依燕京、东牵渤海,西揽太行,“帝阙下临通万国,行人至此望燕山”,当时以“晴波遥映、菡萏飘香”的水乡风情享誉遐迩,钱镠非常喜欢霸州之地,遂在霸州设置了由王族亲信负责的贡品中转运输站,世袭惘替,其后裔子孙中有人改以地名为姓氏,称霸氏,世代相传至今。钱镠在少年时曾贩私盐。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浙西镇遏使王郢起兵反抗朝廷,临安石镜镇将董昌招募乡兵,钱镠投充偏将,从破王郢。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南下到临安,钱镠领兵狙击。淮南(今江苏扬州)节度使高骈赞赏之,遂即推荐董昌为杭州(今浙江杭州)刺史,以钱镠为都知兵马使。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后,浙东(今浙江杭州)观察使刘汉宏谋取浙西,与董昌互攻数年。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董昌采纳钱镠建议,全军渡江进击,消灭了刘汉宏之众,占领越州(今浙江绍兴),平定浙东。唐光启三年,唐朝政府以董昌为越州观察使,钱镠为杭州刺史。自此,董昌和钱镠分据浙东、西。当时,孙儒、杨行密与钱镠争夺润州(今江苏镇江)、常州(今江苏常州)、苏州(今江苏苏州)诸州,使这一带地区长期处于混战状态。唐大顺二年(公元891年),钱镠、杨行密联合起来,由钱镠占领了苏州一带。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者再次合兵,击败孙儒于宣州(今安徽宣城)。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唐朝政府以董昌为威胜军(越州军号)节度使,钱镠为镇海军(今江苏镇江)节度使。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董昌自称罗平国皇帝,改元“顺天”。钱镠恼之,发兵进攻,在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钱镠攻占了越州,杀了董昌。唐朝政府嘉奖钱镠,封为镇海、镇东(威胜改名)两镇节度使,兼有浙东、西之地。钱镠在势力强大时,占地有十一州之多。其子孙后来又占据了福州(今福建福州),置秀州(今浙江嘉兴),使后来的吴越国辖地共有十三州。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唐朝政府封钱镠为越王。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又封他为吴王。唐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后梁政权又封钱镠为吴越国王。自唐朝末期起,钱镠便一直绕道向中原政权贡奉无缺。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吴越国取得了虔州(今江西赣州),之后,钱镠便改由海路入贡汴、洛。

钱镠在晚年敬礼文士,吴越境内的文化有所发展。他在位期间,筑捍海石塘,置龙山、浙江两闸,以遏潮水内灌。在太湖流域兴修水利,境内河浦,都造有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境内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开拓杭州城郭,大兴土木,悉起台榭,有“地上天宫”之称。钱镠在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逝世。

霸姓起源二

源于吐蕃族,出自西夏王朝同盟部落吐蕃史委部八思巴的后代,属于以尊号汉化为氏。古羌族有八个主要的部落分支,其中的党项部落为势力较强的部落,后来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西夏王朝。在西夏国的同盟部落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出自吐蕃民族雅隆部的分支史委部(室韦部),传承了密宗佛教萨迦派,其五世祖为罗哲坚赞,尊号为“八思巴”。密宗萨迦派,得名于该教派的主寺萨迦寺,并因该派寺院围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图案,故又俗称其为藏传佛教中的“花教”,是西藏地区密宗佛教之祖。

北宋神宗熙宁赵顼六年(公元1073年),昆·贡却杰布(公元1034~1102年)于后藏萨迦地方(今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上)建成了萨迦寺,从这里发展出著名的萨迦派。昆·贡却杰布的先祖昆·鲁旺布,传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三年(吐蕃赤松德赞时期,公元742~797年)藏族人中最早出家的“七觉士”之一,从昆·鲁旺布起,至贡却杰布之兄喜饶崔臣,昆氏家族世代信佛,主要信奉宁玛派(旧教,即红教),至贡却杰布起改学新派密乘(新教,格鲁巴教),他向卓弥译师释迦益希(公元993~1074年)学习道果教授,其后世代相传,成为该派在见修方面的根本法门。萨迦寺建成后,采取寺主由家族家传的血统传承方法。贡却杰布圆寂后,其子衮噶宁布(公元1092~1158年)住持萨迦寺。他佛学造成诣颇深,使该派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显密教法系统化,确立了该派体系,把萨迦派真正发展起来,因此被称为“萨钦”(萨迦派大师),尊为“萨迦五祖”的首祖。衮噶宁布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贡噶拔,因学经死于印度摩揭陀国。次子叫索南则摩(公元1142~1182年),汉名译作“福顶”,除向其父学习萨迦派法要外,还向噶丹派名僧桑浦寺第六任堪布恰巴却吉僧格(法狮子)学习显密专教法十一年,是为萨迦二祖。三子叫扎巴坚赞(公元1147~1216年),汉名译作“称幢”,十三岁时被其史委为萨迦寺座主,是为萨迦第三祖。四子叫贝钦沃布,娶妻延嗣,生有二子,长子衮噶坚赞(公元1182~1251年),汉名译作“遍喜幢”,学富五明,精通显密,于克什米尔大班,在乔达释迦师利尊前受比且戒,一般通称其为“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

到了南理宗赵昀淳祐七年(蒙古库裕克汗孛儿只斤·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衮噶坚赞应库裕克汗之请,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与蒙古汗国的宗王孛儿只斤·阔端会面,劝导西藏僧俗上层各界归顺蒙古大汗,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萨迦派获得了在卫藏地区(即乌斯藏,前藏地区称卫,后藏地称藏,卫藏地区在历史上曾北起那曲地区的当雄县,南至山南地区的洛扎县,东达山南的加查县,西到日喀则地区的昂仁县,其区域涵括了现在的拉萨市,日喀则大部分地区及山南大部分地区)的政治、宗教领袖地位,是为萨迦第四祖。衮噶坚赞之弟桑擦索南坚赞,生子罗哲坚赞(公元1235~1280年),汉名译作“慧幢”,传说他“三岁能诵咒语,八岁能背《本生经》,九岁时能为人讲经,又生于名族”,故时人称他为“八思巴”,汉义为“圣者”,是为萨迦第五祖。罗哲坚赞与其弟恰那多吉后来随伯父衮噶坚赞去闵州(今甘肃武威),后来被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尊为帝师,领总制院事,统领天下释教,在西藏建立了萨迦派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奉命创制了蒙古新字,一度颁行全国。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萨迦派盛极一时,罗哲坚赞与衮噶坚赞、衮噶宁布、索南则摩、扎巴坚赞合称为“萨迦五祖”。在萨迦五祖中,衮噶宁布、索南则摩、扎巴坚赞三人仅受居士戒,未曾受过出家戒,因此身着白色俗装,故称“白衣三祖”;而萨班衮噶坚赞、罗哲坚赞二人则受了出家戒,管理政教,身着红色袈裟,故称“红衣二祖”。

罗哲坚赞后来与蒙古汗国缔结为联盟,在其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尊号“八思巴”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霸氏、巴氏、伯氏,后分别融入藏族、蒙古族、彝族、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霸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武公之后,属于以王号称谓为氏。夏王朝少康执政时期,大彭氏国的支孙元哲受封在豕韦(今河南滑县万古镇),建有豕韦国,时称豕韦氏。豕韦国虽小,但霸势甚高,与大彭并称伯爵,后曾受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商王成汤灭夏之后,豕韦国公族四散出逃,约定以原国名韦或豕韦为姓氏。后来西汉初期著名诗人,楚元王刘交、楚夷王刘郢客、楚夷王刘戊的师傅韦孟在《讽谏》一诗中就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到了西周时期,豕韦国故地成为卫国之邑,而且是专门用为屯兵之所。到了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卫武公姬和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太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卫武公毅然率兵佐周抵戎,在战斗中立了大功,被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封爵为公。卫武公在位长达五十五年,“能自责,百采众谏,常与下臣共勉”,使得卫国十分强盛,成为当时屏蕃东周王朝的重要战略地理支柱。卫武公在九十五岁时曾作《抑》诗以自儆。诗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正如典籍《国语·楚语》中所记载的:“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周平王十三年(卫武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去世,被尊谥为“武”。卫国人民感其德,赋有《淇澳》歌颂其高风亮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倜兮,赫兮嗄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在卫武公的支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赫兮嗄兮”之义即“威武霸气”为姓氏者,称霸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霸氏正宗。

霸姓起源四

源于王号,出自春秋至秦汉之际所称王者的后代,属于以王号称谓为氏。霸,就是伯,但是以控制其他诸侯为特征之伯者,这种“伯”是诸侯之长,称“伯王”。古人恐伯王的“伯”字与侯伯的“伯”字相混淆,便借用“霸”字代替,改称“霸王”。关于“霸王”的含义,在典籍《孟子》中解释:“以力假人者霸。”在史籍《左传·成二年》中解释:“五伯之霸也。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或曰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在典籍《疏》中解释:“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康成云: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敎,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这在典籍《毛氏》中解释得更明晰:“五伯之伯读曰霸。伯者,取牧伯长诸侯之义,后人恐与侯伯字相溷,故借用霸字以别之。”在中国的历史上,夏王朝时期的伯姒昆吾,商王朝时期的伯子大彭、伯子豕韦,周王朝时期的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1年称霸)、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公元前639年称霸,但未成功)、晋文公姬重耳(公元前632年称霸)、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23年称霸西戎)、楚庄王芈旅(熊侣,公元前606年称霸)、越王句践(公元前473年称霸),以及秦朝末期的西楚鲁公项羽(公元前207年称霸),都属于历史上众人所承认的霸王(伯王)。只不过古代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在这些霸王(伯王)中,只有项羽属于“自立为西楚霸王”,但也就是这位自立的“西楚霸王”在历史上的名号最响亮。

在这些霸王(伯王)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人以先祖辉煌一时的王号为姓氏者,称霸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霸氏姓源分别出自姒姓、子姓、姜姓、姬姓、芈姓这五大姓氏,应注意具体甄别。

霸姓起源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秦川之河霸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霸水,原来叫作兹水,源出蓝田谷,向北流汇入渭河。在史籍《前汉·地理志注》中记载:“霸水,出蓝田谷,北入渭。师古曰:兹水,秦穆公更其名为‘霸水’,以章霸功视子孙。”灞河,是陕西省境内的一条河流,属渭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蓝田县霸塬乡麻家坡即秦岭北坡。春秋时期,秦穆公嬴任好不断向外扩张,但在向东方试图争霸中原失败后,转向西方发展,在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称霸西戎后,周襄王姬郑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霸(伯),秦穆公踌躇满志,改兹水之名为霸水,以彰显自己的武功。后来人们在“霸”字上加上“氵”偏旁,称为灞水,今称灞河。秦、汉时期,汉王刘邦曾在灞河上架有一作著名的木桥,名曰“灞桥”,是当时关中地区的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灞河是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八水之一,全长九十二公里左右,主要支流有清河、辋峪河、浐河等。

在霸水(兹水、滋水、灞水、灞河)两岸流域的住民中,很早即有以河流名称为姓氏者,称兹氏、霸氏、灞氏,后统一为霸氏,世代相传至今。

霸姓起源六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京兆尹霸陵,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前汉·地理志》的记载:霸陵,在秦朝时期称芷阳县,隶属于京兆尹,汉文帝刘恒在西汉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即位后,更其名为“霸陵县”。汉文帝在(公元前156年)逝世后即葬于该地,就是今天陕西省咸阳市五陵原。在霸陵负责护陵者、以及附近住民中,多为刘汉世家的心腹亲信,很早即有指地名为姓氏者,称霸氏。

但要注意,这其中有一支为著名的西汉大辞赋家、武骑常侍司马相如之后裔,有别于其他刘氏宗亲。盖因司马相如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最终担任了“汉孝文园令”,即守护霸陵之长官,是当时非常荣耀、且在两汉历史上唯一的外姓官员,其后有以先祖官居地名为姓氏者,亦称霸氏,世代相传至今。

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的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没有。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左旗,云南省的玉溪市江川县,河北省的衡水市景县,山西省的太原市,河南省驻马店驿城区,汝南县常兴乡等地,均有霸氏族人分布,以清河、景州为郡望。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景州:上古时代因地跨黄河,今辖区分属冀、兖二州。饶、昌、武城、武罗均系境内主要封邑方国。春秋时期多归晋国。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钜鹿郡。汉代属冀州刺史部,先后设有广川国、信都国和安平国,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晋代仍为冀州所辖。隋时,南部属冀州,北部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属河北道。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深州属河北西路。元朝初期,观州治所移至县城(今景县城),并于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复称景州。此后直至明、清,先后为中书省、京师、直隶省所辖,境内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领。民国初期,各州皆改为县,直隶于省。至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今辖区分属大名道、保定道、津海道管理。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废道,各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今辖区分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之冀中区和晋冀鲁豫边区之冀南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5月,两边区合并改称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始设衡水专区,辖原冀南、冀中两区之部分县域,包括衡水、冀县、枣强、武邑、深县、武强、清河、恩县、夏津、武城、故城、景县、阜城等十三县,属新建立的河北省。1952年11月7日,奉华北行政委员会之命撤销衡水专区,其辖区之夏津、恩县、武城三县划归山东省,衡水、深县、武强、武邑、枣强、冀县六县划归石家庄专区,景县、故城、阜城三县划归沧县专区,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1962年6月27日,国务院批准衡水专区复置,下辖衡水、冀县、枣强、武邑、深县、武强、饶阳、安平、故城、景县、阜城计十一县。1970年,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1982年1月,衡水镇升为衡水市。1993年9月,冀县改建为冀州市。1994年7月,深县改建为深州市。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衡水地区,改设地级衡水市,同时撤销原县级衡水市,改设桃城区。辖一区、八县,代管两个县级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景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衡水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海伦,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长治,安徽之贵池,云南之江川、通海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据《路史》云:“豕韦之后有霸氏。”《姓氏词典》亦注:“源于彭姓。古诸侯豕韦,彭姓,恃强称霸,商武丁五十年灭(之),其领地封给刘累之后。豕韦子孙不忘祖辈霸业,取霸为姓。”《中国姓氏大全》注:“西夏的同盟部落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的后代有霸姓。”“西夏”当为“夏”之误。

二、

霸姓分布:黑龙江、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霸姓起源:彭祖之裔豕韦之后有霸氏。豕韦,春秋卫地小国,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霸姓名人:

霸栩,汉时人,《益州耆旧传》。

郡望:齐郡。

历史名人

霸姓古代名人

霸栩汉朝,见《益州耆旧传》

郡望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景州:上古时代因地跨黄河,今辖区分属冀、兖二州。饶、昌、武城、武罗均系境内主要封邑方国。春秋时期多归晋国。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钜鹿郡。汉代属冀州刺史部,先后设有广川国、信都国和安平国,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晋代仍为冀州所辖。隋时,南部属冀州,北部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属河北道。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深州属河北西路。元朝初期,观州治所移至县城(今景县城),并于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复称景州。此后直至明、清,先后为中书省、京师、直隶省所辖,境内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领。民国初期,各州皆改为县,直隶于省。至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今辖区分属大名道、保定道、津海道管理。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废道,各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今辖区分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之冀中区和晋冀鲁豫边区之冀南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5月,两边区合并改称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始设衡水专区,辖原冀南、冀中两区之部分县域,包括衡水、冀县、枣强、武邑、深县、武强、清河、恩县、夏津、武城、故城、景县、阜城等十三县,属新建立的河北省。1952年11月7日,奉华北行政委员会之命撤销衡水专区,其辖区之夏津、恩县、武城三县划归山东省,衡水、深县、武强、武邑、枣强、冀县六县划归石家庄专区,景县、故城、阜城三县划归沧县专区,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1962年6月27日,国务院批准衡水专区复置,下辖衡水、冀县、枣强、武邑、深县、武强、饶阳、安平、故城、景县、阜城计十一县。1970年,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1982年1月,衡水镇升为衡水市。1993年9月,冀县改建为冀州市。1994年7月,深县改建为深州市。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衡水地区,改设地级衡水市,同时撤销原县级衡水市,改设桃城区。辖一区、八县,代管两个县级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景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衡水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海伦,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长治,安徽之贵池,云南之江川、通海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据《路史》云:“豕韦之后有霸氏。”《姓氏词典》亦注:“源于彭姓。古诸侯豕韦,彭姓,恃强称霸,商武丁五十年灭(之),其领地封给刘累之后。豕韦子孙不忘祖辈霸业,取霸为姓。”《中国姓氏大全》注:“西夏的同盟部落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的后代有霸姓。”“西夏”当为“夏”之误。

二、

霸姓分布:黑龙江、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霸姓起源:彭祖之裔豕韦之后有霸氏。豕韦,春秋卫地小国,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霸姓名人:

霸栩,汉时人,《益州耆旧传》。

郡望:齐郡。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海伦,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长治,安徽之贵池,云南之江川、通海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据《路史》云:“豕韦之后有霸氏。”《姓氏词典》亦注:“源于彭姓。古诸侯豕韦,彭姓,恃强称霸,商武丁五十年灭(之),其领地封给刘累之后。豕韦子孙不忘祖辈霸业,取霸为姓。”《中国姓氏大全》注:“西夏的同盟部落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的后代有霸姓。”“西夏”当为“夏”之误。

二、

霸姓分布:黑龙江、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霸姓起源:彭祖之裔豕韦之后有霸氏。豕韦,春秋卫地小国,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霸姓名人:

霸栩,汉时人,《益州耆旧传》。

郡望:齐郡。

堂号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年11月7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7月9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

景州:上古时代因地跨黄河,今辖区分属冀、兖二州。饶、昌、武城、武罗均系境内主要封邑方国。春秋时期多归晋国。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钜鹿郡。汉代属冀州刺史部,先后设有广川国、信都国和安平国,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晋代仍为冀州所辖。隋时,南部属冀州,北部属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属河北道。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深州属河北西路。元朝初期,观州治所移至县城(今景县城),并于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复称景州。此后直至明、清,先后为中书省、京师、直隶省所辖,境内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领。民国初期,各州皆改为县,直隶于省。至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今辖区分属大名道、保定道、津海道管理。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废道,各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今辖区分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之冀中区和晋冀鲁豫边区之冀南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5月,两边区合并改称华北行政区。1949年8月1日始设衡水专区,辖原冀南、冀中两区之部分县域,包括衡水、冀县、枣强、武邑、深县、武强、清河、恩县、夏津、武城、故城、景县、阜城等十三县,属新建立的河北省。1952年11月7日,奉华北行政委员会之命撤销衡水专区,其辖区之夏津、恩县、武城三县划归山东省,衡水、深县、武强、武邑、枣强、冀县六县划归石家庄专区,景县、故城、阜城三县划归沧县专区,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1962年6月27日,国务院批准衡水专区复置,下辖衡水、冀县、枣强、武邑、深县、武强、饶阳、安平、故城、景县、阜城计十一县。1970年,衡水专区改称衡水地区。1982年1月,衡水镇升为衡水市。1993年9月,冀县改建为冀州市。1994年7月,深县改建为深州市。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衡水地区,改设地级衡水市,同时撤销原县级衡水市,改设桃城区。辖一区、八县,代管两个县级市。

清河堂:以望立堂。

景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衡水堂。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海伦,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长治,安徽之贵池,云南之江川、通海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注据《路史》云:“豕韦之后有霸氏。”《姓氏词典》亦注:“源于彭姓。古诸侯豕韦,彭姓,恃强称霸,商武丁五十年灭(之),其领地封给刘累之后。豕韦子孙不忘祖辈霸业,取霸为姓。”《中国姓氏大全》注:“西夏的同盟部落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的后代有霸姓。”“西夏”当为“夏”之误。

二、

霸姓分布:黑龙江、云南等地均有此姓。

霸姓起源:彭祖之裔豕韦之后有霸氏。豕韦,春秋卫地小国,故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霸姓名人:

霸栩,汉时人,《益州耆旧传》。

郡望:齐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