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资讯-教育资讯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反思 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13 09:55:02 作者:小豆丁 字数:18072字

古时候的学习基本都从论语开始。我们初中也有学习过论语十则的内容,但是你知道怎么样教学这篇课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反思 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 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 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二)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①论语(lún) 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 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③愠(yùn):生气,发怒。 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⑦弘(hóng)毅:强毅。 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3.在括号中解释加粗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1)温故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学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 (《泰伯》)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参考答案:

1.B 2.(1)A (2)B (3)B (4)A

3.(1)旧知识 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2)相同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3)路程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4)走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5)迷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6)有害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1)B (2)D

5.(1)人不知而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5)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6.(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 (3)举一反三 (4)道听途说 (5)巧言令色 (6)诲人不倦

七、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阅读文段,回答1~8题。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