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然而,近年来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劣。保护生态环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创造性提出“两山”理念,16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共建“环境+全民”,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实地调研、深入探索的成果,是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正面回应。我们唯有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凝聚“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人民智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方能更好地为人民创造“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民”,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最终实现社会环境“人人满意”。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共建“环境+自然”,敬畏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说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水青山,不仅要体现环境的美好,更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对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环保意识。近年来,挥之不去的雾霾问题,多处河道的严重污染以及因植被破坏而造成的土地沙化,不断频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背后更是民生和社会问题,发人深醒、引人深思。我们所追求的不是GDP冷冰冰的增长数字,更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而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党员干部要时刻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真正把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牢牢“挂钩”,产业发展让钱袋子“鼓起来”,美丽宜居让幸福感“嗨起来”。
共建“环境+文化”,文化点缀,相得益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土民情。对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就是对本土文化内涵的保护,环境设计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还需赋予丰厚的文化内涵,更加呈现多元文化绽放的生态理念。将极具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民俗风情、传统礼仪巧妙融合于环境之中,以此唤醒历史的记忆、激发民族的情感。例如,绿道的设计本是用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但久而久之,绿道变成了“健康之路”。绿道的开发,将一座城市的人文景点、地理景观串联起来,让每一位来到这座城市的游客都能沿途欣赏美景,身临其境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魅力。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文明的衰落。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2
谈及代表东方韵味的“中国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我国传统色彩中“出镜率”较高的赤色、竹青、绛紫……当这些色彩在水墨画中层层组合、晕染铺陈开来,世人都会为之啧啧赞叹、惊艳不已:中国色,可以这般,美出境界、美得不可方物。
要让“中国色”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其恢弘大气、嫣然绝美的“风姿”,生态环境是其最佳的展示“画卷”。世界环境日的如约而至让人们对生态环境这一话题进行再次审视和反思,当以怎样的色彩来勾勒和呈现出生态美最本真的“中国色”,让子孙后代都能记得住那最靓丽动人的颜色,都能与美丽家园相伴永远。
厚植“中国绿”,勾勒出生态美最深层的“底色”。在中国传统色谱的22个主色调中,和绿色有关的竹青、艾绿等颜色就占到了四分之一,为中国画带来了一股清新盎然、生机勃勃的绿色风。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青山、绿水、草湖、田野等绿色“根据地”也是“出镜率”最高的。绿色是大自然最深层的底色,同时也代表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色”。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今,让荒山披绿、植被茂密等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也让不少贫困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路,既实现脱贫“摘帽”奔小康,又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通过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的生态环保举措,在中华大地播撒绿色的“种子”,真正还原和勾勒出生态美最深层的“底色”。
遍栽“中国红”,呈现出生态美最活力的“韵味”。天子朱批、贵胄朱门,宫闱红墙连天阙,古往今来,以赤色、朱砂、胭脂等为代表的“中国红”一直都是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的颜色。而在以丹青水墨为代表的水墨画中,倘若能有一抹“中国红”作为装饰,亦会有“点睛”的妙处,让画面的整体色调顿时变得活泼生动起来。而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来说,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在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的同时,亦可懂得借鉴时下新理念、新举措、新方式,以“点睛之笔”的“中国红”来助力,为早日到达理想的远方提效赋能。譬如,通过采取跨省结对开展扶贫协作项目的方式,实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双赢”结果;通过开启“党支部+地方龙头企业+贫困户”的“链式模式”,让脱贫致富迈上“跨车道”;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建立现代示范生态园区,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源源不断地为人们创造收益、带来财富,也让魅力“中国红”成为致富路上活力“满格”的“神来之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所强调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要绘就生态美之“中国色”,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理想信念,共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而绘就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美生态版图。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3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社会共识,答好“自然篇”携手共绘美丽中国图卷,我们时刻行动着。
尊重自然,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串联、生命相依。山水林田湖草是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人类作为是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让生态串联、生命相依的共同体得以在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美丽家园中释放“绿色福利”。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秉持休戚与共、平等相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
顺应自然,让“做好绿色发展大文章”多向发力、同向偕行。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构筑一体化绿色产业体,深入推进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任务的精准治理、综合整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工业革命到迈入后工业文明的信息化时代以来,见证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路是行不通、走不动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要贯彻生态与绿色发展理念,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组合拳”,做好脱贫攻坚、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绿色发展大文章。要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绝不可做为了经济发展而违逆自然的事,绝不能亲手毁坏大自然给予的“生态屏障”。
保护自然,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落地生根、掷地有声。我们从西溪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旅游“金名片”可以看出,湿地、森林、江河湖泊等各种自然生态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后劲、积蓄潜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保护自然如同保护眼睛般,就要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不落实“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理念,带来的就是“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巨大代价。大自然毫不保留展现给人类积淀的瑰宝,是要我们始终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荣辱与共、互利共赢落地生根。要做好大自然的“代言人”,讲好保护自然中国故事,厚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确保环保宣传教育培训及时跟进,从身边人、身旁物、小事点滴中留住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之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答好“自然篇”是对每个人的严峻考验,留住绿色生态之美,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让“美丽中国”成为人与自然永恒不变的发展底色和执着追求。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4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相连相通的生命共同体,天蓝、地绿、水清的大自然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留住了青山绿水,就是留下了金山银山,保卫好绿水青山,就是造福子孙后代。
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质量与群众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对生态环境的殷殷关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民生观,我们当秉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继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发展态势和治理形势,坚定两山理论,保持战略定力,为人民群众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深刻把握“和谐共生”的思想内涵。无论是“数罟不入洿池”亦或是“斧斤以时入山林”,都体现了古人对待环境的友好态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之一脉相承,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同存共荣的关系。我们当深刻把握这种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荣辱观,以植树种草为荣,以乱砍滥伐为耻;以节约资源为荣,以浪费资源为耻;以保护动物为荣,以捕杀动物为耻。在思想上与大自然共情,并以此为先导,形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行动自觉,强化维护生态环境的担当作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卫士,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__年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主动”的发展态势,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抢抓生态环境的发展机遇,在变量中作考量,在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战略主动,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以打造高质量的全球生态环境为目标,在共建、共治、共守、共享美丽家园中实现共赢;就是要科学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找准生态环境稳定、良好发展的实现路径;就是要坚持从“两点论”和“重点论”出发,将人和地、人和资源等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解决好;就是要以改革激荡动能,释放活力和红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的管控体制,形成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治理局面,推动环境治理常态化。
准确把握“标本兼治”的治理形势。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到点还得到位,治标还须治本。坚持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好环境治理的发展成果,才能取得治理实效、形成治理长效。一方面,要在空气、土壤和水这三大领域的污染防治上下功夫,要优化交通、能源和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落后产能淘汰,以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式促污染物总量减排,打响、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以此强基固本;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上加大力度,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务必一查到底、严惩不贷,严格抓好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守护好青山绿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我们当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以打赢生态环保攻坚战的定力和决心,久久为功地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在全面小康的“全景图”中,绣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针一线。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人类现在的科技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人却忘记了,人与生态文明相互共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虽然以前大家还不是很注重生态环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化工厂,商业房。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工厂肆无忌惮地乱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很多开发者乱开发绿色土地、乱砍树木,大量的建造房子。以至于现在环境受到了很大污染。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买得起汽车了。很多上班的人都开汽车,家离上班的地方近的,不愿意跑,要开汽车。离得远的不愿坐公车嫌太挤,更不愿骑车,太累也都要开汽车。大家可知道汽车一天要排放多少尾气啊。
虽然说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对生态环境做出伤害。
在我父母小时候,我爸爸经常去河里挑水喝,现在都不敢喝了,水被污染了。就拿在我家附近的池塘来说,刚开始时水是很清澈的,但没过多久水就开始变浑浊,因为所有住在附近的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河岸边,垃圾就会掉进河里。但很多人不以为然,都觉的这么点垃圾无所谓。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的话,世界都变成垃圾场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如老年人注重保护环境。有一次我出去,看见有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老奶奶弯着腰拉着垃圾车,时不时还要停下捡垃圾。过路的人都会捂住鼻子躲开,有人买了东西,包装袋随手乱扔。有的准备把垃圾进垃圾桶,但看都不看一下,垃圾没有扔进去就不管了。老奶奶拉着车子到中间去捡垃圾,这时刚好从岔路口有一辆汽车开过来一个急刹车,差点撞到老奶奶。司机不说对不起就算了还破口大骂:“你是怎么走路的?眼睛瞎了吗?”随手把香烟头和一些垃圾从车子里扔出来,就开走了。社会是大家的,环境也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来保护,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人捡垃圾,其他人都在制造垃圾,这样也是一团糟。
我们的母亲地球,曾经有多少前辈为为他装饰,而我们却在折磨着她,让她逐渐衰老!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身边的每一件不文明的事情都化为乌有!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全部内容,本站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更多内容请各位同学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