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000字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讯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000字(一)
东方人写书,一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
西方人比较实在,写的书也是实实在在,同样是古代的大知识分子,亚里斯多德比起老子来就要老实得多。
开篇就是:所有政治群体,都是人类为了完成某种善业而形成的组织。
这让我想起来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活动,读书的时候,宿舍每一层楼有一台洗衣机,洗衣机是用IC卡的,有一天晚上,半夜十二点,大家觉得这台洗衣机太吸钱了,于是就一起行动把那个控制盒给破解了,那时节,无需动员,不用口号,一下子就聚集了十几号人,大家群策群力,没多久就把这个控制盒给摆平了,从此洗衣不再用钱。
如今两相对照,发现亚里斯多德不吾欺也,呵呵。
这位老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分析了古代城邦政治的三种典范(我刚看到这),感觉骨子里这位老先生还是个自由主义派,不喜欢搞计划那一套,也不喜欢墨守成规,很现实,但也是有理想的人。
当然,用老人家的思想来指导当今的政治,肯定犯了刻舟求剑的毛病,那时候的城邦多简单啊,现在一个国家的事情,乃至一个城市的事情,都要N倍于希腊的城邦,不过有些原则性的东西不会改变,比如,一个团体的政治要想稳定,就要让全体生活在这个政体的人感觉到有参与的机会,有做主的时候。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西方人不说学而优则仕,而认为好的从政人士,要有才干,有德行,还要有钱,有闲暇。特别是有钱这一条让我觉得很有趣,东方人欣赏清官,认为为官清廉,到老死的时候家无遗财才是好官,但老先生认为没钱的人一居高位,很容易让权力为自己某利益,所以,最好当官的自己本身就有钱,这样无需公器私用以牟利,对那些行贿的人也有抵抗力。
从这本书看老先生,觉得还是西方人实在。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000字(二)
1,公正是政治之中的善。P295
2,因为高贵的出身代表着门第方面的德行...同样地,我们也认为,德行也理应要求与之相应的权力。P305
3,这表明,要想获得公正,就必须首先,获得中正而无偏私的权威。P339
4,而那些处于任一端的人,例如,过于美丽、过于强大、过于显贵或者是反过来说太过贫穷、太过弱小、太过卑贱,这种人都难以听从理智的教导。P425
5,绝大多数不道德的行为都起源于暴力和无赖,中等阶级有一个深刻的优点,那就是很少遭受野心的折磨,而不论在军事机构还是在文职机构中,野心对于城邦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P427
6,“共和政体”之中的各个混合因素越是优秀,越是平等,就能够维持得越持久。P439
7,任何想执掌最高权力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忠诚于现行政体。第二条是具有足以胜任他所负责的官职的高度才能。第三条是具有合适于每一种具体政体类型自然本性的德行和公正。P559
8,弱者常常渴求平等和公正。强者对此则是不屑一顾。P639(可笑)
9,因此,让我们一致同意,每一个人所得到的幸福的分量,恰好与他所具备的德行和实践智慧以及他所做的扇形和所显示的只会的分量相等。P687(如果你的生存原地里面放进来一个被感染的好人,情况就会很不好)
10,所谓“工匠似的贱俗”(banausos)这一术语,适合于所有的使得自由人的身体或者是灵魂或者是思想不能适应于德行的运用和施行的工作、技术、学识之中。P825
11,我们需要思考,在闲暇时人们应该做些什么以读过这一时间。P829(很同意,这段论述是很棒的笔者认为)
12,很显然,不能把娱乐作为一门科目以教育青少年。学习并不是娱乐。它需要艰苦的努力和辛勤的劳作。P843(和上面一条书摘之间的张力很大不是吗)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000字(三)
在每天早晚的地铁晃荡噪杂中读完了这本三年前买的书,惊异于几千年前的古人对于政体组成、政体瓦解、改革和革命等问题有如此全面的分析,大部分理论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换而言之,今天我们的社会、政体、政治活动也不过是建立在几千年前的政治基础上一脉而成。
此外,对比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可以清晰看出中外文化的差异。孔子注重探讨个人修养,修身才能平天下;而亚里士多德更注重对组织架构的探讨,分析不同政治体系的运转,对于个人的品德,不过概括为善德而已,不再过多着墨。
另外的感慨:古人在信息不发达的条件下,纯粹靠着思辨,留着了很多深刻的思想。也许现代人在信息爆炸、娱乐繁多的当今环境下,这种思辨能力反而退化了。
《政治学》读后感(四):中庸之道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觉得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之辩关于古希腊文化中正义、教育、护卫者、善美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试图构建一个为完美的“理想国”。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乌托邦”式的构想很难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是一种仰望天空的追求。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走的更远。他带着审视和调和的眼光,肯定了不完美的世界,同时又坚守着理念层次的至善。因此,他所构筑的政治世界,便是由理念向现实妥协、现实向理念升华、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天空。而这便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原则在家庭中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个人幸福与家庭的时候,首先从城邦的目的出发,并且指出:“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团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75b20,p11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进而认为城邦起源于家庭,城邦是由家庭组成。即城邦不是为了正义,不是为了善,不是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不是为了多么富裕的生活,而是自给的生活,只有每个家庭幸福、优良,最终才会趋向至善的社会团体-----城邦。紧接着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财富的观点,即家庭占有财富的观点和获得财富的观点。在家庭占有财富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家所需应该有限度,各家的财富也应该有限度。亚里士多德指出:“虽然卢梭的诗句曾说过,人们的财富并未订定限额,这类真正的财富就供应一家的人良好生活而言,实际上该不是无限度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6b30,p24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并指出“家庭所必须的各种物品,不仅要足够当时所需的数量,还得有适量的积蓄,以备日后的应用。”[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6b30,p24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因为这“不但有益于家庭团体,也有益于城邦团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6b30,p24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
不仅家庭所占的财富要有限度,获得财富的手段也有有限度。亚里士多德阐述了两种获得财富的技术手段,即一种自然方式[广义的狩猎方式],一种获得金钱(货币)的技术。在文中,亚里士多德还描述了这两种技术手段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了解到,他是反对第二种利用金钱本身来牟取暴利的技术手段,认为这种钱生钱的办法违反了自然。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后一种方法完全依靠金钱的权威;金钱是交易的要素,也是交易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7b20-25,p28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而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由这后一方式的方法获得的财富是没有限度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57b20-25,p28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反对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过度追求财富会使人不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样做的后果会使人忽视道德,忽视生活的幸福,从而也就违背了城邦的意旨,第二,一部分人过度追求财富势必在城邦中造成贫富分化的危险境地,从而将会严重威胁到城邦的持久经营。
二、中庸原则在政体中的体现
除了在家庭生活中反映了亚里士多德中庸的思想,在城邦政体方面,这一思想也有所体现。首先,在城邦的规模方面,亚里士多德跟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的观点相似,他指出:“城邦的大小也各有它适中的限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56a35,p359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带有辩证法的色彩,任何事物,过大或者过小都不能穷尽事物的本身的潜能,更不能发挥事物之最优良的作用。这跟我们今天所说的“过犹不及”大抵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亚里士多德以船为例说明:“倘若组成一个城邦的分子太少,这在生活上就无法自给自足,而城邦的目的却在自给自足。一个城邦,如果像一个民族国家那样,人口太多了,虽然在物质方面的确可以充分自给,但它既难以构成一个真正的立宪政体,也就终于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26b5,p360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城邦最适当的人口限度:这该是足以达成自给生活所需要而又是观察所能遍及的最大数额。”[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26b25,p361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同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法律(和习俗)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26a30,p359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可是事物如为数过多,就难以制定秩序,只有神才可能。”
对现实的关注,在我看来,也是务实精神的体现。虽然亚里士多德追随自己的老师也将各类政体分为了六大类,但是他这样分类的目的是为了阐述各种政体的利弊优劣,其着眼点在于可能的适合的城邦。关于政体的分类。亚里士多德根据统治者的目的和人数两项主要标准,把政体分为两类六种。两类是指正宗政体和变态政体。在前者,统治者的目的是促进公共利益;在后者,统治者的目的是牟取私利。六种是指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平民政体、寡头政体和僭主政体。前三种属于正宗政体,后三种属于变态政体。君主政体和僭主政体的统治者为一人,贵族政体和寡头政体的统治者为少数人,共和政体和平民政体的统治者为多数人。在介绍各种政体的性质时,亚氏认为僭主政体为最劣,寡头政体其次,平民政体在三者中占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都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极富、极贫和中产阶级。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城邦[公民团体中每一公民]生活方式相同的善恶标准也适用于政体;政体就是原来公民[团体和个人]生活的规范。”[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95a40,p208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也就是说,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政体的建立。而极富的常常人逞强放肆,致犯重罪;极穷的人往往懒散无赖,易犯小罪,“大多数的祸患就起源于放肆和无赖。”[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95b5--15,p208--209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极富的人不愿也不能接受人统治,极穷的人太卑贱而自甘暴弃。只有中产阶级最优秀,“他们很少野心”[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26a30,p359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同时“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26a30,p209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所以,亚里士多德指出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没有在城邦性质的问题上纠缠不休,而采取了一种中庸的态度,只要是有利于城邦的幸福生活的,不管是什么性质都可以用。我们看到在亚里士多德不是没有对最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是他所认为的最美好的正是可得到的,正是合适的,是力所能及的,是自然的,是中庸的,这就是他的追求。 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不问各邦的特殊情况怎么样,凡是和最好的政体愈接近的品种自然比较良好,凡离中庸之道[亦即最好形式]愈远的品种也一定是恶劣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96b5--10,p213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
三、中庸原则在个人中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不仅反映在家庭和政体之中,在个人方面,他也主张中庸。古希腊时候,个人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外乎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灵魂]诸善(德行)只需适如其量已经足够,至于财富 资产 、权力、名誉以及此类的种种事物则多多益善,没有限度。”[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23a25--345,p213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灵魂(性灵)诸善就可以获得幸福。前者对欲望要求的“太过”,后者对物质欲望要求又则显“不足”。亚里士多德主张中庸之道,也就是说人们要得到真正的幸福,既不能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也不能纵容自己的欲望,同时又必须占有必要的物质,只有以一定的物质生活为基础,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对于人才和教育同样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已经详细阐释了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关于实施的方式也都有所领会了。但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凡有碍生理发育的剧烈运动和严格的饮食限制都不适宜。”[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38b40,p421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
]即运动过多或过少都有损体力,饮食过多或过少,同样有损健康。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针对个人发展问题上,既有足够的生活资料,又无过多的财富累赘;既有强健的身体,又无过多的烦恼;既有外物的保障,又有高尚的德行。亦即无不过,又无不及的中间状态为最佳。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表达的:“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免于烦累的善德善行,而善行就在行于中庸----则[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行于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95a40,p208页,商务印刷所1965年版。]
亚里士多德肯定现实的合理性,施之以“中庸”调和现实与理念,以退为进从而上升至善。这让我想起《雅典学院》这幅画,位于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的有些观点可能不太适应现在这个社会,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他们的学术著作中看到某些闪光点,而这些才是永恒的价值。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讯息,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教育讯息请关注可圈可点教育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