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悊字的解释
悊

拼音 zhé 注音ㄓㄜˊ
部首心部 总笔画11画 结构上下
五笔RRNU 统一码608A
笔顺一丨一ノノ一丨丶フ丶丶
名称横、竖钩、提、撇、撇、横、竖、点、斜钩、点、点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é(ㄓㄜˊ)

⒈  敬重:“度周游鲁,鲁侯召而悊之。”

⒉  古同“哲”:“视之不明,是谓不悊。”

⒊  古同“折”,制。

异体字

English

wise. to know intuitively

最读网悊字讲解

《说“懔”》 在汉字的浩瀚海洋中,“懔”是一个独特而富有内涵的字。 一、字形结构 “懔”是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左边为竖心旁“忄”,这个偏旁往往与人的情绪、心理状态有关。右边是“禀”字,“禀”有接受、赋予等多种含义。两者组合在一起,便形似一种因外在因素而产生的内心状态的表达。 二、字义解读 1. 本义:敬畏 - 在古文中,“懔”常常表达对某人或某事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情。例如“懔懔焉,若持盈之虑”,这里的“懔懔”描绘出一种小心谨慎、敬畏的状态,就好像手中捧着满满的水,稍有不慎就会洒出一样,要时刻保持敬畏和警觉。 - 当人们面对神圣的事物,如古代的天子、天地神灵等,往往会怀有“懔”的态度。《旧唐书》中提到大臣上朝时对皇帝的恭敬之态,“皆懔然肃敬”,大臣们因为皇帝的尊贵地位和封建礼教下的君权神授观念,心中充满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 2. 引申义:严肃、令人敬畏的行为或态度 - 一个人如果有“懔凛”之色,那他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严肃、庄重,让人不敢轻易冒犯的神情。这种严肃不仅仅是一种表情,更是一种从内心散发出来的气场。比如一位严师在课堂上,他那“懔”的态度会让调皮的学生也不敢造次,因为老师的眼神、举止中都透露着一种不容违背的威严。 三、在文化中的体现 1. 道德层面 -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懔”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修养。君子应当对道德规范、礼仪制度怀着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言行举止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如果一个人对道德没有“懔”的态度,就容易放纵自己的私欲,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的事情。 2. 文学艺术领域 - 在诗词创作中,“懔”字也被诗人用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如在描写英雄面对强敌或者壮士临危受命的场景时,“懔然赴国难”之类的表述,既表现出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又体现出他们对国家使命的敬重与敬畏,使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总之,“懔”这个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着人们无论是在对待他人、事物还是在遵循道德和礼仪方面,都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悊


※ 悊的意思、基本解释,悊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悊【卯集上】【心部】 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哲,古作悊。《前漢·?法志》聖人旣躬,明悊之性。《五行志》視之不明,是謂不悊。《韋孟·在鄒詩》赫赫天子,明悊且仁。

《漢書》引臯陶謨,知人則哲,亦作則,悊。蓋大篆从心,小篆从口。今文多作哲,隷用小篆也。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悊【卷十】【心部】

敬也。从心折聲。陟列切

说文解字注

(哲)知也。釋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知也。古智知通用。从口。㪿聲。按凡从折之字皆當作斤?艸。各本篆文皆作手旁。用?改篆也。今悉正之。陟列切。十五部。

(悊)哲或从心。韵會引說文古以此爲哲字。按心部云。悊、敬也。疑敬是本義。以爲哲是假借。

(嚞)敬也。口部哲下曰。知也。悊與哲義殊。口部云。哲或从心作悊。葢淺人妄增之。因古書聖哲字或从心而合之也。从心。㪿聲。陟列切。十五部。

交流分享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 Waline v2.14.1
  • 悊的词语 组词
  • 悊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