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櫟字的解释
櫟

拼音 lì yuè 注音ㄌ一ˋ ㄩㄝˋ
部首木部 总笔画19画 结构左右
统一码6ADF
笔顺一丨ノ丶ノ丨フ一一フフ丶フフ丶一丨ノ丶
名称横、竖、撇、点、撇、竖、横折、横、横、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横、竖、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lì(ㄌ一ˋ)

⒈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傢俱,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橡”;通稱“柞樹”。

其他字义

yuè(ㄩㄝˋ)

⒈  〔櫟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异体字

English

chestnut-leaved oak; oak

最读网櫟字讲解

“捩”字的语文讲解 “捩”是一个汉字,其含义丰富,用法多样。在现代汉语中,它常常出现在一些特定的词语和句子中,为我们描述事物、表达情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选择。 一、基本含义 “捩”字的基本含义是“扭转”或“折断”。这个字由“捩”部首和“心”字底组成,形象地表达了扭转或折断的动作。 二、词语中的运用 1. 扭转局面:在句子“他巧妙地扭转了不利的局面”中,“捩”字表示通过巧妙的手段改变原本不利的状况。 2. 折断树枝:形容因外力作用而使树枝断裂,如“狂风捩断了树枝”。 3. 心灵手巧:形容一个人心思灵敏,手艺灵巧,这里“捩”字引申为心灵手巧的意思。 三、成语中的体现 “捩转乾坤”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常用来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或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四、形声字的构造 “捩”字属于形声字。从“扌”,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捩”是声旁,表示读音。这种构造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字。 五、文化内涵 “捩”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词,更蕴含着一种智慧和力量。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捩”的描述,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知识,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和用法。 总之,“捩”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汉字。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个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櫟


※ 櫟的意思、基本解释,櫟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櫟【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卽狄切,音歷。《說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與擽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

《集韻》歷各切,音洛。《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唐韻》魯刀切,音勞。《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櫟【卷六】【木部】

木也。从木樂聲。郎擊切

说文解字注

(櫟)櫟木也。秦風隰有苞櫟傳曰。櫟木也。陸機曰。苞櫟、秦人謂柞櫟爲櫟。河內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其子房生爲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說者或曰柞櫟。或曰木蓼。機以爲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作櫟是也。按陸意謂秦詩當是柞櫟。今觀許櫟梂二篆連屬。正與陸所云木蓼子房生爲梂者合。然則許意謂木蓼也。艸部云。草?、櫟實也。一曰様?。木部栩下云。柔也。其草一曰様。此則謂草?爲櫟實。正陸所謂秦人謂柞櫟爲櫟。又云。栩今柞櫟也。草下櫟實字非木部之櫟。許意栩柔、様草爲一物。是名柞櫟。亦名櫟。而非柞也。亦非子梂生之櫟也。柞與棫爲類。櫟似椒榝。鄭箋大雅云。柞櫟也。則以柞與柞櫟合爲一耳。從木。樂聲。郎擊切。古音在二部。

交流分享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 Waline v2.14.1
  • 櫟的词语
  • 櫟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