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鬲字的解释
鬲

拼音 gé lì 注音ㄍㄜˊ ㄌ一ˋ
部首鬲部 总笔画10画 结构上中下
五笔GKMH 五行 统一码9B32
笔顺一丨フ一丨フ丶ノ一丨
名称横、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点、撇、横、竖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gé(ㄍㄜˊ)

⒈  〔鬲津河〕古水名,即今漳卫新河,是中国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

其他字义

lì(ㄌ一ˋ)

⒈  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

异体字

  • ?
  • ?
  • ?
  • ?
  • ?
  • ?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type of caldron with three hollow legs; name of a state; KangXi radical number 193

最读网鬲字讲解

“鬲”字的语文讲解 “鬲”是一个充满韵味与历史感的汉字,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字形和字义上独具特色。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字的奥秘。 一、字形结构 “鬲”字由“火”和“隔”两部分组成。其字形结构巧妙地融合了这两种元素,形成了一个既形象又富有创意的字形。其中,“火”作为偏旁,通常与热、燃烧等意义相关联;而“隔”则传达了一种分隔、阻隔的意味。 二、字义解析 1. 本义:“鬲”字的本义与烹饪相关。古时人们用“鬲”来烧水煮食,类似于现代的锅具。由于其形状特殊,能够容纳液体并保持热量,因此成为了古代一种重要的烹饪工具。 2. 引申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鬲”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引申。它不仅可以用来表示烹饪、烧水等活动,还可以用来比喻有隔阂、阻隔的事物或情感。这种引申义使得“鬲”字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三、文化内涵 “鬲”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与烹饪文化紧密相连,还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同时,“鬲”字也因其独特的字形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汉字中的一个亮点。 此外,“鬲”字还出现在一些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如《说文解字》等。这些文献和诗词中对“鬲”字的描述和运用,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个字的了解和认识。 四、书法艺术 “鬲”字在书法艺术中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不同的书法家在书写“鬲”字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风格进行创作,使得这个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和韵味。欣赏书法作品中的“鬲”字,不仅可以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还可以领略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鬲”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汉字。通过对其字形结构、字义解析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字的奥秘和价值。

鬲


※ 鬲的意思、基本解释,鬲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名〉

(1) 古国名。鬲国 [Ge state],相传为夏方国。西汉在其地设鬲县。如:鬲氏(古国名。即鬲国)

(2) 通“膈”。横隔膜 [diaphragm]

食饮不下,鬲塞不通。——《素问·风论篇》

(3) 又如:针鬲(用针刺横膈膜);鬲要(膈腰。指心胸);鬲肝(膈和肝)

(4) 通“槅”。大车轭 [yoke]

鬲长六尺。——《周礼·考工记》。孙诒让正义:“鬲,即槅之借字。”

(5) 县名 [Ge county]。汉置。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东南

(6) [鬲津] 水名 [Ge River]。发源于河北,流入山东

词性变化

〈动〉

(1) 通“隔”。阻隔 [separate]

鬲闭门户,毋得擅上。——《汉书·五行志中》

别异蛮夷,鬲绝器物。——《汉书·南越王赵佗传》

(2) 又如:鬲闭(隔离闭塞);鬲咽(因消化器官阻塞而下咽困难);鬲塞(阻塞);鬲蔽(阻隔);鬲绝(隔断);鬲子(格子)

(3) 另见

基本词义

〈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本义:古代炊器。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同本义 [tripod]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鬲如(形状突起高绝如鬲鼎的样子)

(3) 另见

康熙字典

鬲【亥集上】【鬲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䰜《廣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音歷。《說文》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爾雅·釋器》鼎款足謂之鬲。《註》鼎曲脚也。《疏》款,闊也。謂鼎足相去疎闊者名鬲。《前漢·郊祀志》其空足曰鬲。《註》蘇林曰:足中空不實者,名曰鬲也。《揚子·方言》鍑,吳揚之閒謂之鬲。

《廣韻》《正韻》各核切《集韻》《韻會》古核切,?音隔。《禮·喪大記》陶人出重鬲。《疏》縣重之罌也。是瓦瓶。

姓。

《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註》鬲,搤也,中人之手,搤圍九寸,絰之差自此出焉。《釋文》鬲,又作搹。

國名。《左傳·襄十四年》靡奔有鬲氏。《註》鬲,國名。今平原縣。

《爾雅·釋水》鬲津,九河之一。《註》水多阨狹,可隔以爲津。

與隔同。《前漢·五行志》鬲閉門戸。《註》師古曰:鬲與隔同。

《集韻》乙革切,音戹。與軶同。《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凡爲轅,鬲長六尺。《註》鬲謂轅端厭牛領者。《五經文字》說文作鬲,經典相承作鬲。鬲字原从?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鬲【卷三】【鬲部】

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䰛,鬲或从瓦。㽁,漢令鬲从瓦厤聲。郎激切

说文解字注

(鬲)鼎屬也。釋器曰。鼎款足者謂之鬲。實五觳。考工記。陶人爲鬲。實五觳。厚半寸。脣寸。??曰觳。大鄭云。觳受三豆。後鄭云。觳受??。按瓬人職云。豆實三而成觳。大鄭本之。今俗本譌爲觳受三?。誤甚。許必言觳所受者。角部觳下無此義也。魏三體石經以鬲爲大詰嗣無疆大歷服之歷。同在十六部也。象腹交文三足。上象其口。㐅象腹交文。下象三足也。考工記圖曰款足。按款足、郭云曲腳。漢郊祀志則云鼎空足曰鬲。釋款爲空。郞激切。十六部。凡鬲之屬皆从鬲。

(䰛)鬲或从瓦。楚世家。楚武公曰。居三代之傳器。登三翮六翼以高世主。小司馬曰。翮亦作䰛。同音歷。三翮六翼謂九鼎。空足曰翮。翼卽耳。事見爾雅。按翮者䰛之假借字。翼者釴之假借。九鼎、款足者三、附耳於外者六也。爾雅曰。鼎、款足謂之鬲。附耳外謂之釴。

(㽁)漢令鬲。从瓦。厤聲。謂載於令甲令乙之鬲字也。樂浪挈令織作?。

交流分享

评论
  • 按正序
  • 按倒序
  • 按热度
. Waline v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