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题乌江亭

叠题乌江亭朗读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叠题乌江亭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参考资料:

1、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7-68

2、高克勤.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19-20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朗读
()

猜你喜欢

掠鬓初齐侧眼看,红棉新拭镜光寒。斜回雪颈些些见,贝齿畏痕恰恼欢。

()

徵轮静。西风劲。一杯清醑浇愁兴。离怀弱。香衾薄。

有何纷扰,为谁惊觉。柝。柝。柝。

()

西河战罢万方清,处处楼台歌板声。白马锦鞯来騕袅,玉楼银榜枕岩城。

风传漏刻星河曙,日照螭头剑戟明。从此泰阶平似水,肯教世路日兢兢。

()
戴梓

瓜藤墙外接陂陀,薜荔为居面碧波。一卷正当风里读,蓼花秋浦下渔歌。

()

叠叠苍峦别是天,往来即是地行仙。

拨云峰底落红雨,冷翠谷中浮紫烟。

()

尘界何人悟太空,飞鸿回首影匆匆。三千归路愁吟里,九十春光客梦中。

黯淡黄沙昏落照,萧骚绿苇战遥风。閒亭借此聊清睡,一任回来鬓发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