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父亲为教育叛逆儿子参加高考,现在是高考进行时,有的考生把这个当做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学习,就是希望能够考一个好成绩,但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有的就是对于高考不以为意,还不想参加高考,家长也是操碎了心,而这位父亲言传身教被孩子刺激要参加高考,具体怎么回事呢?一起和小编来看看吧。
40岁父亲为教育叛逆儿子参加高考 立誓要言传身教
安徽霍邱,一位40岁父亲为教育叛逆儿子参加高考的事情,受到媒体舆论关注。按照当事人的说法,自己13岁的儿子痴迷玩手机不愿意学习,而他在管教的时候还被质疑没资格,并直接反问“你咋考不上大学?”,就是这句话刺激他立下誓言,参加高考,以此身教儿子。
老实说,一个父亲为让儿子放下手机更愿意学习,竟能做出如此举动,可谓也是实属不易。但是从身教的效率来看,这或许也只是看起来行,真要是付诸实践,更像是高考场域中的“娱乐节目”。
有必要说明的是,儿子反问父亲“你咋考不上大学?”,更多的存在并非是反问本身,而是推脱措辞。这种情况下,父亲却朴素的以为儿子不愿学习是因为自己没考上大学,属实有些愚钝的可爱。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为批判这位父亲的用心,而是作为身教来讲,前提是要搞清楚问题的要害。要不然自己折腾半天,就算如愿兑现誓言,依然不太可能让儿子心服口服。因为身教本身并非是赌气,而是如何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儿。
要知道,高考更多的意义在于个人的命运转折(即便不是绝对的存在)。从这个层面上而言,这位父亲为教育叛逆儿子参加高考,根本上已经脱离高考之于个人的初衷,这种情况下,就算他顺利考上,也只是堵上儿子的那句推脱措辞,并非能绝对改变儿子对学习的认知。
只是让人感到乏味的是,在媒体采访结尾时当事人强调:“我总告诉孩子们,无论你年龄多大,无论你心态如何成长,只要有颗年轻的心、拼搏不息的心,一定能取得成功”。坦率地讲,这是无比正确的话,但也是彻头彻尾废话,因为比起鸡血之词,更为重要的教导是:“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
想来也是很感叹,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地兜售解决良方的社会:一劳永逸地解决你口袋里的余钱、日益稀疏的发量,或是你丢失的胃口、遗失的爱情。我们总是在寻找解决的办法,其实我们必须经历的却是一个你总也答不对题的人生。
你必须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始终不停地向前移动。你必须不停地尝试弄清楚你是谁、你在怎样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生变得可以忍受。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该掌握的基本策略总还是需要的。
要不然一个父亲赌气折腾几年,就算能考上所谓像样的大学,那么他的儿子也已经被荒废的差不多了。并且父亲在变化,儿子也在变化,谁知道未来又会走向怎样的困境?所以关于言传身教来讲,既要寻求效果,更要寻求效率,因为孩子的成长等不起。
另外我们既要重视高考的结果,也要重视高考的意义。普遍来看,人们还是把高考作为逆天改命的梯子。可实际上,当代人已经步入终身学习的时代,这种情况下,高考也只不过是人生的重要筛选之一,并非是一考定终生。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让大家重视高考”,而是“重视归重视”,不应该将其奉为“人生圭臬”、“世俗法则”。因为从儿子直接反问父亲“你咋考不上大学?”就可以看得出,孩子并非不知道高考的重要性,而是他并没有找到学习的意义。
于此他发出激将式的反问,更像是在寻找学习的意义。在他看来父亲做到的他才有必要去做,可实际上,这已经进入言传身教的误区。因为真正的身教主要在德行层面,而对于实践力来讲,它从来就不是赌气的产物,即便赌气可能会有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父亲在看待“你咋考不上大学?”这句反问时,从他立下誓言,决定高考开始,其实已经被孩子带跑偏。说到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困境。“如果可以重来”真能成为现实,那么就不存在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行的问题。
所以真正的言传身教,并非是父亲拿自己的弱势去跟孩子赌气,而是要跟孩子坦白自己为什么当初没考上大学,是因为没有努力学习,还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或是有更为难以启齿的原因。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父母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总是把认为正确的事情包装的更为冠冕堂皇,至于自己做到做不到并不在意。可作为孩子来讲,父母的心思即便不能全部猜透,但是作为并不坦诚的一面,却早已心中有数,这种氛围之下,父母让孩子去做正确的事情,自然是很难实现的。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40岁父亲为教育叛逆儿子参加高考所整理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热点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