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举行,将遵循开幕式一样的“简约”风格,通过“穿越”来呈现和致敬“双奥之城”这一重要元素。与开幕式一脉相承的是,闭幕式依然会突出科技含量,通过科技的力量,让闭幕式“空灵与浪漫”。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心得体会最新5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冬残奥会闭幕式心得体会最新1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时隔几天,至今还有许多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主火炬点燃的过程让所有人动容:
最后一棒火炬手——田径运动员、两枚残奥金牌获得者、视障运动员李端,高擎火炬走上“雪花”,多次尝试将火炬摆放到正确位置,均未能成功。就在这时,一声响亮的“加油”声带动全场观众自发为他呐喊鼓劲。开幕式临近结尾的这一幕,生动诠释了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也成为当晚最温情的一幕。最终,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下,李端将火炬稳稳放在“雪花”中心。
最大胆的方式最精彩的一幕
在开幕式导演沈晨心中,这也是当晚最精彩的一幕,真正体现了主创团队创意——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完成突破,冲破阻碍,最后到达彼岸。“那一瞬间就是开幕式的名称——生命的绽放瞬间。”
同时,这一幕也体现了主创团队一直想呼吁的残健共融、团结友爱。“那一瞬间,我们也很紧张。我想,运动员也是听到这声加油和大家对他的鼓励,激励他突破了自我——这就是团结,这就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壮举。”
沈晨坦言,邀请一位盲人点火,是“最大胆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他说,“用盲人来完成点火风险会比较大,但是在经过场地训练以后,还是有一定把握。所以开幕式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很激动,也很紧张,特别为这一棒运动员骄傲,他真正完成了一个壮举。”
朋友带来触动努力收获荣光
除了台前的感动,沈晨的感动更多来自幕后。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员中,残疾人比例占到约30%。比起“残疾人演员”这个称呼,沈晨更愿意叫他们“残疾人朋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这些朋友给他带来了太多触动,把最美好的样子留给了舞台。
让沈晨记忆犹新的画面有很多:比如2月22日那天,因为时间紧张,排练持续到深夜。演出人员中有老人和孩子,考虑到身体原因,沈晨请他们到旁边休息,但每当听到“再排一次”的指令时,每当灯光大亮一瞬间,老人和小朋友还是迅速到位,坚持训练。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让沈晨潸然泪下。
沈晨说:“我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每个人都在为冬残奥会而努力,他们不想因为身体原因而对排演造成阻碍。这也是一种突破自我,一种自强不息。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最终收获了开幕式的胜利荣光。”
冬残奥会闭幕式心得体会最新2
4年前的平昌冬奥会上,武大靖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拿下了短道速滑500米的金牌,他也成为了当届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代表团的旗手。也是在平昌,刚刚20出头的高亭宇在速滑500米的比赛中夺下铜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看好这位崭露头角的新人未来成为中国速滑项目的“一哥”。
2022年的冬奥会开幕式上,武大靖手中五星红旗传到了高亭宇的手中,他和女子钢架雪车选手赵丹一同成为旗手,那一刻高亭宇热血沸腾,“这是我梦寐以求的角色,我一定不会辜负这份信任,会争取在赛场上展现自己的一面。”
说到做到,昨晚的“冰上飞人”大赛——男子500米速滑比赛,高亭宇以34秒32完赛,一举打破了奥运会纪录,也拿下了男子速滑项目在冬奥会的首枚金牌。
遥想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中国代表团的首次冬奥之旅,担任开幕式旗手的赵伟昌也是一位男子速滑名将,他一个人在那届冬奥会上出战了500米、1000米和1500米三项争夺,在500米的比赛中,赵伟昌获得了第31名的名次。多年以后谈起那段经历,赵老依旧难以忘怀,他表示五星红旗在手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当时我们运动员的实力与世界强队相比是有不小的差距,但走上奥运赛场就是去展现自己的一面,尽力去比赛。”
40余年过去了,一届又一届的冬奥会,一代又一代的体育人,我们的旗手杨扬、周洋、武大靖、赵宏博等,每一个人都在世界的体育舞台展现着实力与魅力,同时也在展现着那份无畏的勇气以及奋斗不息的精神。昨天,当高亭宇在“冰丝带”高举五星红旗全场滑行庆祝时,相信赵伟昌、赵士坚这些老一辈中国旗手会感同身受,一起分享这份荣誉与喜悦。
因为有些东西是始终不会改变的,正如高亭宇在谈到北京冬奥会比赛时直言,自己除了全力以赴,争取比平昌更进一步之外,其他的不会去多想,“冬奥会取得好成绩不是靠想出来的,如果靠想的话就天天躺着了,还是得靠实力说话。”
过去这个奥运周期,高亭宇也遇到过一些波折,比如腰伤的困扰,但成绩和状态的起伏并不妨碍他不断磨练自己。2021年11月的世界杯上,高亭宇过弯道时出现失误,最终排名第8,而当时在起跑时,裁判连续判罚他的对手们两次抢跑,这给高亭宇带来了一些影响,事后他也表示自己的注意力有些分散,所以技术动作没能做到。而之后高亭宇一直在打磨各方面的技术,尤其是起跑的速度,甚至睡觉时常常梦到在比赛。而昨天来到冰丝带的冰道上,高亭宇的起跑堪称完美,前100米的成绩是9秒42,并最终打破了奥运纪录,这一刻梦想成真。
夺冠后的高亭宇还不忘向同为旗手的赵丹隔空加油,昨天这位00后姑娘在被喻为“勇敢者游戏”的钢架雪车中也有非常出色的发挥,第一轮就刷新了本届冬奥女子钢架雪车的赛道纪录。尽管在第三轮出现失误,最终没能实现夺牌的愿望,可赵丹和她的队友黎禹汐,还有昨天上午创历史拿下铜牌的男子钢架雪车选手闫文港都在用他们的勇气与技巧,让更多的人们关注这项刺激的冬季运动。
旗手,永远站在最前端,手中是国旗,身后是战友,展现的是中国的意志,传承的是奥运的精神。
冬残奥会闭幕式心得体会最新3
前不久,张艺谋打造的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用中国式的文化,震撼了全球观众,因此大家也对冬残奥开闭幕式非常期待。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将正式开幕,据央视新闻消息,冬残奥开闭幕式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今晚将进行演出前的最后一次彩排。
据介绍,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将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在80分钟左右的时长内,秉持残健融合的理念,通过十多个场上环节,在温暖、感动的氛围中,展现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表示:已经跟冬奥开幕闭幕不一样,冬奥还是冰雪蓝,而我们是这样的一种五彩斑斓的感觉,表达出热烈的情感、打动人心的情感来,而这个特点恰巧是冬残奥会最能达到的。
张艺谋强调:“我们加班加点把这场开幕式充满感情的这个点突出,也许我们就成功了。”
据悉,本次冬残奥会开幕式汇聚了来自全国多地、各行各业的参演人员。
其中,残疾人占比为30%,主创团队运用仿真排练技术,提高排练效率,突显人文关怀,通过将残健融合的理念贯穿于内容和形式当中,阐释自强不息、同心与共的精神内核。
让我们的社会形成普遍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
冬季残奥会自1976年举行以来,至2018已经举办了12届,参赛运动员总人数接近4000人。比赛项目有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冰上雪橇球、轮椅体育舞蹈等4个大项,每个大项中又包括若干小项。中国2002年首次参加冬季残奥会,当时共派出4名运动员参加了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取得一个第六名的成绩。
冬季残奥会截至2018年已举办过第12届,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有许多受伤的士兵和普通人试图重新参加滑雪活动,残疾人冬季体育运动逐渐发展起来。早期的残疾人冬季体育运动先驱有奥地利失去双腿的塞普·茨维克纳格,他用假肢从事滑雪运动。
后来滑雪运动器材设计方面出现了革新,例如创造出了使用拐杖的三板滑雪(three-track skiing)1.1独腿运动员单脚穿一只滑雪板,再使用分别装配有小滑雪板的双拐,这样雪地上便留下了三条痕迹。
这一器材的革命导演了1948年2月奥地利17名残疾人参加的第一次滑雪比赛。广大残疾人滑雪爱好者十分欢迎这项比赛,于是翌年在奥地利的巴德加施泰因(Badgastein)举行了首届奥地利3板滑雪锦标赛。
冬残奥会闭幕式心得体会最新4
北京冬奥会近尾声。人们希望时间可以放慢,在“中国红”与“冰雪白”的交融中多驻留一会。
十多天来,全球共享“同一届冬奥”,一起体验冰雪赛道上的速度与激情、为人类挑战“更快、更高、更强”而欢呼,也源源不断感受到各种形式的“善意与理解”、为“更团结”的滋长而宽怀。
“更团结”在这届冬奥会上的呼声有多高,暗示着在现实世界里有多稀缺。
“更团结”在这届冬奥会上的气息有多浓烈,意味着照亮人类未来的力量有多坚韧。
纵观北京冬奥会这个“超级现场”,一个个瞬间的定格、一条条“热搜”的发酵、一出出互动的接续,串联起以“更团结”“向未来”为内核的冬奥故事,刻画出以“我们”为主角的同心圆。
竞技场上,超越输赢,北京冬奥会凝聚起参赛者,刻画出体育精神的同心圆。
竞技体育,有赢有输。赢有赢得起的风采,输有输得起的姿态。输赢之外,还有更多“奥运的意义”。对手错失金牌痛哭,谷爱凌跪地安慰;打分有争议,苏翊鸣恳请终止对裁判的批评;徐梦桃摘金,美国选手第一时间上前拥抱祝贺;中日选手同台竞技,赛后合体“比心”。
尊重对手、尊重规则,相互关爱、相互包容。这些竞争对抗之外的温暖片段,营造出北京冬奥会的清新画风,也表明“大写的人”才是奥林匹克赛场上真正的主角。
冬残奥会闭幕式心得体会最新5
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灯笼造型源于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姜宇帆对家乡年味儿的印象。小姑娘的家在位于小兴安岭深处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每逢过年,这座小县城都会被浓浓的节日氛围包裹,街巷楼宇间,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是最常见的景象。
灯笼的创意入围前十,不过专家们给出的意见却是“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就意味着,整体形象设计几乎要从零开始。
同样出于保密需要,设计团队将位于学校校园后侧居民区中的一间吉艺专家公寓作为工作室,这间100多平方米的公寓,见证了冬残奥会吉祥物诞生的全过程。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吴轶博说,在前期修改阶段,她每周都要来冬奥组委提交修改方案,在方案“深加工”的7个多月里,她从长春往返北京的次数多达30多次,从首都机场到首钢的“两点一线”成了她对北京的最深印象。
吉艺设计团队面临的任务除了为灯笼形象加入多样化属性,将其拟人化,赋予其生命,还要将其与奥运结合,这需要多方面的学习。
于是,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金巍特意买了个灯笼挂在工作室,让团队成员每天观察,每天琢磨。与此同时,所有团队成员把冬奥组委的宣讲录像看了一遍又一遍,还上网查询,“恶补”奥运及相关知识,感悟和寻找奥运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点。“这对我们是一个宝贵经验。”金巍说。
2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组经讨论研究决定,取消中国结的进一步修改,让团队主攻灯笼形象的完善设计。到4月初,灯笼形象已基本确定,吉艺设计团队需要递交完整的文化阐释方案。
“这个阶段也是团队最迷茫和煎熬的阶段。”郭春方说,“一开始是将吉祥物的属性与鹿结合,我们尝试过加鹿角、红鼻头,但是一方面形象要做得漂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文化阐释,大概有近1个月的时间,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感觉路走不通了。”
设计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就在这一胶着阶段,修改专家组感受到了团队的迷茫,并及时地给予了指导和帮助。
在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鹿的属性被放弃,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与冬奥相连的如意(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又名“雪如意”)等元素出现在了吉祥物的形象中。
设计会有灵感闪现的刹那,但更多的是反复修改完善。雪容融面部的雪块勾勒出它的脸庞,为了最真实的效果,设计团队在冬天专门往墙上随意扔了许多雪堆,之后再把墙上的形态具象化;而为了展现雪容融红红的脸庞、弯弯的嘴角,团队也做了许多微调。
“团队在修改的时候就考虑到后期应用,尽可能多地增加应用的延展性,比如道路两旁和广告牌的展示效果,还有衍生品的效果,像台灯、手表等等,都在我们考虑范畴。”吴轶博说,“灯笼本身是可以发光的,可以带来温暖、传递力量,这和冬残奥会的理念非常契合。”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心得体会最新5篇的相关内容,本站为大家带来最新学习资讯,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