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库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三篇

时间:2022-09-24 05:07:10 作者:豆瓣评书 字数:7966字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认为,至《儒林外史》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学儒林外史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是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学到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这篇文章是怎么来批判封建社会怎么用科举制度来控制人民,怎么把读书人残害成他们的愚民工具。但是,我却深深记住了什么叫乐极生悲,人如果疯了可以狠狠的把他打清楚。因为小时候并没有时间来读《儒林外史》,多年来还是十分牵挂着范进的人生发展。

王冕

王冕这个人物,应该是我们小学时候就学到的人物。那时是一个立志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认真,只有我们全心的投入就可以有所成就。读了《儒林外史》我对王冕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原来他才是一个淡泊名利、有胆魄、有气节的读书人。《儒林外史》从王冕开局,为整部书人物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从而也让我们更好的加以对照来了解外史中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物。作者吴敬梓应该是一个浪漫的文人,他并没有对封建文人失去信心,他还是在文章中刻画了几个淡泊名利、不失文人气节的人物。

两个灯草

从前是在连环画中看到这个守财奴严监生的故事,读了《外史》才知道强中更有强中手,他的哥哥严贡生更是了得,为了谋夺弟弟的财产更是不择手段。临终之时,油灯的芯多了一个都能障碍严监生的心念。我们每个人在世间上,有多少的欲望挂碍着我们,让我们不能清醒,让我们沉沦六道不能自己。

读了两遍《儒林外史》

读了第一遍,刚刚模模糊糊认识了故事的脉络。第二遍,人物才开始渐渐生动了起来。到今天也已经快半年了,每每想起还是觉得畅快淋漓。每个故事的起伏也不太大,但是故事的发展也很有节奏。每个人物作者都没有自己的批评,然而让我们读来都觉得挺有意思。

形形色色读书人

最近看到一块祖碑,祖上被称作“处士”,我查阅了一下处士是指没有当过官的读书人。《儒林外史》也在文章的最后也提到了几个没有入仕的读书人,都很有特色。今天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分,怎么定义读书人却成了问题。

闲斋老人

闲斋老人为《儒林外史》作序,序中说:有《水浒》《金瓶梅》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金瓶梅》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则与其读《水浒》《金瓶梅》,毋宁读《儒林外史》。我们来读《儒林外史》,可以当笑话故事,也可以当历史文献,更可以来了解什么样的人才算读书人。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这学期,我读过许多书,但是在这么多的书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记忆犹新,书中的故事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他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会上的不好风气,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罪恶,还揭露了一些读书人的卑鄙手段和作为,可以说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恶急的地步。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讲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讲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萧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为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他去给邻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况,便答应下来。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长大之后,他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为穷人作画。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他作画,他犹豫再三,才勉强答应。……就是他这种孝顺,懂事,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说:“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他这几种品德不正是我们给学习的吗?从小体谅母亲和家庭的难处和细想,遇到困难时,应该坚强起来,不应该贪图富贵,对那些无耻的人,应该敢于去职责教导。面对有困难的人,应该去帮助他们给予鼓励和爱心给他们。正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二十年前曾支离破碎地读过几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细读了这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