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库

2021《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2-09-27 15:10:51 作者:美篇推荐 字数:6961字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出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1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2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机智聪慧的孔伋;巧言击破六国合纵的张仪;贤德明智的齐威王;热爱祖国能言善辩的蔺相如;勇敢无畏的荆轲;足智多谋的韩信;猛悍刚强的项羽。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以人才为宝的齐威王。

齐威王刚刚即位的时候,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各国纷纷入侵齐国,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后来他翻然悔悟,下定决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时,周王室势力十分衰弱,各诸侯大臣都不来朝拜。但齐王仍然坚持朝拜周王,这一举动深深感染了百姓,夸赞齐王贤德。齐王十分注重人才的识别和利用。一次,齐王询问大臣地方官政绩如何,大臣们都称赞阿城大夫,指责即墨大夫。后来,齐王派人去两地巡查,发现事实与大臣所说相反,说明阿城大夫贿赂大臣,不好好治理阿城,齐王十分气愤,杀死了阿城大夫和称赞他的大臣们。而即墨大夫认真治理即墨,不贿赂大臣,受到了齐王的嘉奖。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齐王不受蒙蔽,以人才为宝,经过一系列整顿和改革,齐国逐渐强大,开始称雄于诸侯。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齐威王也因善于纳谏用贤、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我十分佩服齐王,他是一个心系百姓,积极培养人才,不徇私枉法,赏罚分明,理智果断,顾大局,识大体贤德的好君王。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3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因主公智伯被赵襄子等人杀害,心里气愤不已,便道:我一定要为他报仇,为他而死,我只有尽忠尽义,才有脸对他。

这是他发下的誓言,他也去做了。在第一次刺杀行动中,他被发现了,但赵襄子因为看豫让是个仁义之人,便放了他;在第二次行动中,他又被发现了,在临死前,他要求刺赵襄子衣服几下,完成心愿后,豫让便拔剑自杀。

豫让的这一举动多么令我震惊,他为了义气,可以牺牲自己,为义这一字添加了光彩,为朋友报仇而放弃生命,重义轻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为朋友尽忠、尽义、尽能,豫让的义气让我感慨万千。

在现在,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可以放弃一切,重利轻义。“义”这个字早已消失在许多人的字典里。那这样看来,豫让的精神,和为义、为忠、为情的做法,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吗?

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那样,做出为朋友之情、之义、之忠牺牲自己的大事,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交往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和朋友相处时,我们要真心相待,不欺骗;在朋友有困难时,我们要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有难同当;在我们有快乐,记得和朋友分享,要知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虽然不可说是为大义,但也是小义,也是一种义,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时刻义字当头,多做义事,又何不为君子之行呢?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年龄也很大,他取得王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足足比项羽大了二十四岁,他还有长者的风范、没有杀秦王子婴。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