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库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00字精选

时间:2022-10-03 05:00:27 作者:知乎OK啦 字数:13895字

小说《包法利夫人》讲述的是主人公爱玛不断追爱情与理想,最后却自杀的故事。那么下面本站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高中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高中生感悟1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 .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 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 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 最后 选择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人走了进来.

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有钱. 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 。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责任。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 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 。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高中生感悟2

前段时间读法国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玛不断地追求爱情,屡次出轨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堕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虚荣?是叛逆?是放荡?回忆小说情节,艾玛是一个爱幻想爱做梦的女人,当包法利先生向艾玛的父亲提起婚事的时候,听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楼下等半个时辰,如果看见窗户的灯是亮的,就表示艾玛同意了”,没有深入了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为艾玛还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爱恋。但事与愿违,包法利先生是一个平庸的人,固执木讷,没有浪漫,没有激情。“在她的灵魂深处,她一直等待着发生什么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遥望着天边的朦胧雾色,希望看到一张白帆,她睁大了绝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处搜寻”。

他们在乡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可艾玛的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平淡的婚姻生活并不像她想象的美好。新婚之后的寂寞,迷茫,无聊,使她对感情生活的向往,对自己婚姻的某种悔恨和生不逢时的想法时刻迸发,如小说写的“爱情仿佛是一只玫瑰色的大鸟,只在充满诗意的万里长空的灿烂光辉中飞翔;可是现在,她也不能想象,这样平静的生活,就是她从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于是,当莱昂赶着马车来到小镇时,艾玛动心了,莱昂不俗的谈吐,绅士的风度,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艾玛,他们努力寻找共同语言,从文学,从音乐,一步步相互试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图的恋爱,他们都保持着道德的原则,不敢越界。本以为艾玛就这么和莱昂发展下去,可镇里的议论纷纷,莱昂家里的催促,莱昂走了。只剩下艾玛的郁郁寡欢与等待。

如果将艾玛对爱情的追求看做一只风筝,那么莱昂就是牵着风筝飞翔的人,当莱昂离开,风筝断线,摔在地上,艾玛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寻找飞翔的快乐,她渴望飞的更高,飞的更远!欲望就是这样慢慢积累的,就像给饥饿的人一口面包,结果只能是想要的越来越多。

命运好像给了艾玛一次机遇,罗多尔夫的到来,给了艾玛希望。罗多尔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连于众多女人中间,他看中了艾玛的年轻美貌,艾玛看中了他的英俊潇洒,甜言蜜语。小说有个很讽刺的情节,他们挑选的约会地点不是罗多尔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玛喜欢散步的树林和花园,而是一次农业展览会的会议厅里。其间,罗多尔夫对爱玛的甜言蜜语式的语言攻势一直被大会主席的讲话所打断。虚伪的爱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发笑的“公牛”“种子”“奖章”“粪池”一类的话语完全并列在一起。从此以后,艾玛偷偷与情人约会,甚至为了准备约会的服装,饰品,礼物等,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负债累累,最后在悔恨中自杀。

我第一次看这部小说时,很讨厌艾玛,觉得她属于红杏出墙的类型,不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但是,随着我对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对人性的逐渐探究,现在,可以很释怀的谈起艾玛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玛的角度,重新审视《包法利夫人》。

从小,艾玛的父母就送她去修道院学习,修道院是禁欲的,可艾玛却对世界充满好奇。当别人都读圣经时,她正津津有味的看言情小说,品味男女主人公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向往温柔的骑士和富丽的宫廷。她爱大海,只是为了海上的汹涌波涛;她爱草地,只是因为青草点缀了断壁残垣,她多才多艺,但并不真心喜欢音乐和艺术,她寻求的只是主观的情,而不是客观的景……这一切反映了艾玛的内心是丰富的,她渴望自由,渴望爱。但现实却没有给她快乐成长的土壤,所以她需要去寻找另一片天空,可以给她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气。

当包法利先生出现时,艾玛以为幸福来临了,以为丘比特的神箭射来了,爱来了,浪漫主义小说让她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她将踏入婚姻殿堂视作摆脱枯燥生活,实现憧憬的一个契机。于是她嫁给了包法利先生。但他们的婚姻毕竟不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爱慕的基础上,所以从一开始就布下了危险的陷阱。

很多人都觉得包法利先生最无辜,最受委屈,但我想说的是,包法利先生的确和艾玛不合适,即使艾玛不出轨,他们也不会白头偕老。包法利先生虽然对艾玛百依百顺,关怀备至,但都是浅层次的物质满足,他几乎没有深入了解艾玛到底喜欢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缺少交流和沟通。当艾玛把对白马王子最美好的光环放在包法利先生的头上时,包法利先生本身平庸木讷,不善言辞,不苟言笑,刻板无趣等性格,和艾玛充满热情与幻想,浪漫与天真的性格显得格格不入,一个缺乏生活情趣、智力平庸、感觉迟钝的男人,与艾玛的期望值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艾玛困惑了,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吗?我的一生就这样度过吗?我们读者一直强调包法利先生为艾玛的牺牲与宽容,却忽视了艾玛的内心世界,何尝不是承受着煎熬?记得小说有个情节,是写包法利先生的眼睛像一条皮鞭抽打着艾玛,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包法利先生用用爱和仁慈的名义在抽打艾玛的心灵。

的确,艾玛堕落了,她从一个美丽可爱的少女变成了一只令人害怕的贪婪的猛虎,她在对奢华的追求中慢慢丧失了金钱,在对自由的向往中慢慢丧失了尊严,在对爱情的追逐中慢慢丧失了爱的能力,我们可以批判她,可以鄙视她,可以认为她的死亡是咎由自取,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艾玛的悲剧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是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时代的悲剧。

西方文化宣传“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是要犯错的,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约束,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人性的脆弱、贪婪、乖戾、残忍和人性的坚强、美好、善良、高贵一样,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隐藏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当时机发酵成熟,它们就会像古希腊神话的潘多拉之盒一样,被欲望好奇的心打开,吞噬人的灵魂.我们看了艾玛堕落的故事,不是要幸灾乐祸的看着她死,而是要深入的剖析她为什么会堕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我们创作文学的目的不是谴责艾玛的出轨,而是解释她如何成了出轨的女人,同情她出轨的遭遇,认识她存在的价值。毕竟,文学如果没了同情和怜悯之心,就不是文学了。

这是一个个人奋斗与社会约束力的关系问题。一个下层平民女孩向往贵族的生活,合不合理;一个女人要求追求真正的爱情的权利,合不合理;一个美貌多才的女子不甘心嫁一个平庸木讷的丈夫,合不合理;一个人坚决拒绝平凡的生活,合不合理;一个心怀人生美好梦想的人最后堕落自杀,合不合理;一个浪漫主义者对残酷现实的无声反抗,合不合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当然,我们看待文学,应该是学习有利于人生营养的东西,应该盼望获得振奋人心的东西,而《包法利夫人》无疑是一个令人痛惜的小说,可我们衡量一部小说,不能拒绝它的悲剧性,因为好的小说从来不粉饰生活,美化人生,以此来满足读者小小的心理安慰。好的小说应该是提供一种人生的某种片段,留足空间,让人看见世界有多大,人性有多少可能的发展,就像张承志曾经说过的“不要因为在和平的环境,才说出我爱世界的话语,而要在了解生活的黑暗,肮脏,邪恶,丑陋之后,依然相信生活,相信美好、温暖、信任、尊严这样的字眼”。

记得小说的结尾,包法利先生给艾玛的墓志铭写的是“不要践踏一位贤妻”,这里对“贤妻”的定义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贤妻应该不是单指艾玛一个人,应该是象征一种为了自由、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的人性。而这种人性,我们不诋毁,不嘲讽,不亵渎,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在我们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性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光明的一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