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勉为其难争第一
木梓
我近期的头等大事,是致力于打消我3岁半的女儿奋勇争第一的念头。
有一天,从幼儿园接女儿,问她晚饭吃的是什么,她答非所问却充满自豪地告诉我:"我第一名。"黄昏的阳光照在她得意洋洋的小脸上,镀了一层金黄色。
费了半天劲,我总算闹明白,她的意思是说,她吃得最快,老师夸了她。结果我一路都在给她讲,吃好吃饱最重要,不用第一名,和小朋友们差不多就行。
我着实担心这种争第一的教育,会从这类一粥一饭的小事上开始影响我的宝贝,渗透进她的价值观,最终影响她一生的幸福指数。
以做妈妈的对她使用筷子和勺的能力,以及日常吃饭速度的了解,我知道她百分之百没吃够,也肯定吃不好。果然,那天晚上,她很早就缠着我说饿了。这个第一,是勉力"争"来的,超越了她的能力范围,代价是对她自己的损害。
人生不是竞技体育,不需要"永远争第一".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现实地说,简直是永远也争不来"第一"——圈子稍稍拓开一点,就又有比你这儿强那儿强的了,哗啦啦一数一大串,谈何"第一"呢?
主流教育混同了进取心和争强好胜的概念。是的,有进取心的人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但上进和争强好胜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
上进是纵向的,是个人的、线上的比较。每往前走一点,每有一点长进,都可以让人对自己满意。"自我感觉良好"在汉语体系里永远含着些许贬义,但细想一下,这有什么不好吗?难道非得自我感觉很糟,才是美满的人生?我知道"幸福"的一种定义,就是"对自己满意",这是一位很有阅历的大姐给出的,让人服气。
争强好胜,要点在"争胜"上,这决定了横向比较的方式。而"人比人,气死人",那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啊!这种比较之下,永远都不会快乐。
我跟谁谁都差不多,凭什么他就如何,我就不能如何?抑郁、焦虑、不满、愤愤不平乃至嫉恨等种种负面情绪均根植于此。
争强好胜,让人对自己的状态不满,而长期困于对自己的不满意里,往往还导致对别人的不满意,好像别人哄抢了他的机会、他的资源,由此充满被掠夺感,受虐意识强烈。这种情绪恶性蔓延,会不可扼制地迁怒于人,致力于发掘别人的差劲儿、别人的不足,直至觉得全世界都欠自己的。
主流教育在这两个重要概念上的混淆,是很多不幸人生的开始。
一个很有智慧的忠告是,如果有一样东西,你踮踮脚尖就够着了,那就去够吧,这叫做努力,叫做进取;如果非要跳起来才能够到,就别费劲了,因为你努力着跳高,还是会落下来的,超出能力了,这叫勉为其难。那些咬牙切齿的攀升,用力过猛的向上,代价是对自己的损害。像我可怜的没吃饱的小女儿。 (《广州日报》,2007-2-12)
15.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一句话:(3分)
16.作者在文章开头讲"三岁女儿吃饭争第一"的故事,在文章中有何作用?(4分)
17.作者认为"上进和争强好胜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在作者看来,上进和争强好胜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8.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对"主流教育引导人们争第一"这一问题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9-23题。(20分)
花事知多少徐慧芬①春天了。那个卖花的小伙子来得勤了。黄鱼车上的花木比之冬日孤单单的绿,多了些鹅黄、桃红、烟紫和梨白。老样子,车停在菜市场外面一隅,一刻功夫,人就三三两两地围了过来。有的对着花,看一会儿,评一会儿,与主人闲聊一会儿,空手走了。也有的端起这盆,放下那盆,左顾右盼好一会儿,最后说好价,掏出钱,抱走了。
②刚开始,我并未发现小伙子的异样。那天,起了风,菜市场外人很少。他蹲在地上,闷着头,一手缩在袖子里,一手捏着本书,看得入神。
③难得见他车上有盆挺大的仙人球,装在一只颇有古气的青花瓷盆里,我想买。听到我要买花,他站了起来。搬动花盆时,这才发现,他的一只袖子空荡荡的少了一条手臂!瓷盆重,装满土足有几十斤。他用黄鱼车,载着仙人球,送上门。到家时,我招招手,请门卫帮忙把花盆搬上楼,谁知他竟挥挥手让门卫走。见我开了大门,他立马弯下腰,用一只手将花盆拦腰一钩,夹在臂弯里,便腾腾腾上楼了。我才到二楼,他已从三楼下来了。我诧异,随后便夸他好力气。他笑呵呵丢下一句话:这不算重!
④到了夏天,他穿件汗衫,露出了手臂的伤残处,像一截短短的木杵伸出袖口。是烧伤?砸伤?电击伤?还是其他病因?见到他,我有时会想这个问题。但不管何种原因,这总是一个受过苦难的年轻人。现在,他明亮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儿阴影。
⑤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老是拿些不起眼的小花小草来卖,又赚不了几个钱!他却告诉我,他主要是种花的,在十号桥租了地,有一大片苗圃呢!培育好的花苗,大多供应批发市场,还有一些宾馆等单位,到这儿来卖的自然是剩余的小零碎。他又说,其实啊花是无贵贱的,关键是人的看法,你喜欢它,当它宝贝,它自然就珍贵了。再说小苗苗,养着养着,就大了,壮了,好看了。就像把小毛头一点点养大,虽然费心思,但也有意思,有成就感哪!有些人有钱却没空,别人替他们养好了送上门,他们光看不养就少了许多乐趣,你说是不?我说是。感觉他很有文化。
⑥ 再一次感受到他的"有文化",是在听了他与一个老者的对话后。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到他花车前,停住了。他打招呼:"老爹爹来啦?老奶奶呢?""老奶奶走啦,走了快一个月啦……""啊,怪不得这阵子不见奶奶,以前奶奶常过来看花的!""唉,人走了,花没人管,也跟着枯死啦!""老爹爹你也养养花吧。""我不懂,以前都是她养花,我看花。""我教你好了,只要上心,也不难的,花跟人一样,各有脾气不同,但你关心它,待它知冷知热的,它就会回报你……"老人临走时,小伙子把一盆已钻出花骨朵的蟹爪兰递到老人手上:"送你的,回去养着吧,养养花,心情好,也算纪念老奶奶……"老人接了花,眼睛红了起来。
⑦最近一次,我去十号桥画家村访友出来走在花间小径上,正巧遇见小伙子往外送花去,一个小女子追上来,把一条围巾裹在他脖子上。小女子水灵灵的,身段眉眼儿都周正。见我打量那女子,他介绍说,这是我老婆。我愣了一下,脱口而出:你已经结婚啦?听了我的话,小女子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⑧小伙子邀我去他苗圃里坐坐,我怕耽搁他时间,谢辞了。但是我知道,这片苗圃,都是一些像他这样来自天南地北的外乡人租种经营的。我曾来参观过,无论是广东人福建人养育的热带植物,还是安徽人江苏人培植的小灌木小草本,都打理得生机盎然。小伙子的苗圃也一样的吧。所不同的是,他只有一条手臂,但他生活得并不残缺。
(《文汇报》200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