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而成,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阴阳、儒墨、名法、兵农等诸家学说,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书刚刚编完时,吕不韦下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都城咸阳的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
1、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研究历史就可以了解今天。
感悟:人性都是一样的,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别人。鬼谷子有言曰“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了解别人要从自己开始,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说:“高明的人,先要自知,然后才能知人。
老子更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还比较容易做到;世界上明白自己的人绝对不容易找到。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人,那就开悟了,开悟也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本来面目。”
2、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xiá)瓋(tì)。
大意: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石必有瑕疵,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
感悟: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人生难免有缺憾。梁启超劝告弟子徐志摩说:“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
季羡林也说:“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只有不求圆满作为生活哲学,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滋味。人生不求圆满,小满足矣!
3、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大意: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
感悟:民间有句俗语,“老鸹(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有更大的错误和缺点。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最大的心魔也是自己。
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大意: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
感悟: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
5、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大意: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感悟: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因为任何人都有长处!
6、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大意: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感悟: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一定要适度,过度索取就是破坏,而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凡事留有余地。
《菜根谭》中说:“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为人处世,进一步,也应留三分,凡事留余地,益处则无尽。
7、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大意: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
感悟:人才不是“全才”,若求全求备,则天下无人才可用。历来“德才兼备”的少,所以历史上曹操比较“重才”,曾国藩则“重德”。
曾国藩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所以人才只能是使用中慢慢培养,“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大意: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感悟:封闭、静止的环境会走向停滞,甚至崩溃,所以人要终生学习,不断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系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朱光潜说:“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9、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大意: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感悟: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无论古人打天下还是现代人创业发展,招兵买马的时候,普通人才的招聘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能统率千军的将才。
10、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感悟:若无规矩和准则,则人无所适从;若无诚信,不遵守契约,则无法形成秩序。
大自然按照固有的秩序万古常新,一个国家按照一定的秩序建立、发展,每个人也应该要做内心有秩序的人。
如果是非不分、混淆黑白,人云亦云,没有判断力,谈不上内心有秩序。
如果心态不平衡,对什么事都抱有成见,凡事抱怨,遇事就失了分寸,也谈不上内心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