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朱高煦到底还是反了,他与赵王朱高燧联手反出京师,把明宣宗朱瞻基打得狼狈而逃,朱高煦几乎手刃了朱瞻基!以上剧情出自昨晚更新的《大明风华》,朱高煦到底是军旅之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打仗果然是一把好手。
想当年阵斩瞿能、击败盛庸、俘获平安,朱高煦可谓是朱棣手下的头号先锋!正因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大功,才对皇位起了觊觎之心,元年,朱瞻基在龙椅上屁股还没坐热呢,朱高煦就在山东造了反!
事情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建文元年,朱高煦也是跟他爹朱棣有样学样,叔叔打侄子,藩王夺皇位,连造反的理由都一样,还是清君侧、靖难的老套路!那么朱高煦版的“靖难之役”相比朱棣而言怎么样呢?我觉得用一句话就能概括
有多大脸,现多大眼!
造反之初,朱高煦趾高气昂,又是调集兵马,又是发布檄文,还派人进京恐吓朱瞻基,以图首先在气势上压倒新帝朱瞻基。对于朱高煦咄咄逼人的态势,朱瞻基一句废话都没说,直接带着兵就向汉王的老巢乐安杀了过去。有种,不愧是永乐大帝最喜欢的皇孙!
宣宗亲征,朱高煦作何反应呢?他好汉不吃眼前亏,直接认怂。
没错,堂堂汉王、号称大明“李世民”的朱高煦一仗没打就开城出降了,这反让他给造的太失败了,好歹做个样子打一仗,让世人也见识见识当年在战场上骁武凭陵的高阳郡王朱高煦手段如何啊?
没有,什么激战、战火、刀光之类的统统没有出现,据说宣宗的部下们只是往乐安城放了几铳,朱高煦就偃旗息鼓了,这还是当年那个的朱高煦吗?为什么造反造成了一个笑话?
要说这个时候的朱高煦其实混的已经很惨了,他的造反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丝成功的希望!
首先,之所以朱高煦在永乐朝能为太子朱高炽的最大竞争者,那是因为朱高煦有一班武将的支持,这是朱高煦敢起夺嫡之心的底气。
永乐朝的武将大都是跟着朱棣造反起家的,他们跟朱高煦是战友,战火中的情谊那可是相当牢固的,比如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成国公朱能、英国公张辅都支持他做太子,毕竟战友上了位好办事儿啊!
这些武将在朱棣心中的分量都是很高的,驸马兼都督王宁那是朱棣的铁杆死党,俩人关系很好,当年王宁在建文帝手下当差之时就暗中跟朱棣互通有无;
英国公张辅那是朱棣爱将张玉的长子,既忠心又能打,两家是亲上加亲,朱棣跟张玉家族的关系就跟朱元璋和徐达家族一样;朱能就不用说了,多次救过朱棣的性命,燕王府的老底柱;
淇国公丘福得说一下子,自从朱能死后,他基本上就成了永乐朝的武将之首,军中大事除了朱棣就是丘福说了算,偏偏丘福跟朱高煦的关系极好,正是在丘福的屡屡进谏之下,朱棣才有了废立太子的念头。
可是朱高煦的运气太差了,成国公朱能在永乐四年病逝军中,紧接着永乐七年,淇国公丘福中伏战死了了,丘福过于自大又不听劝谏,自以为带着十万大军就能踏平北元余部,结果被鞑靼部包了饺子,全军覆没,这是真正的全军覆没,十万大军死的一个不剩!朱高煦从此失去了一个最得力的帮手,他从此也开始在与太子的争斗中屡吃败仗。
永乐十四年,汉王朱高煦因惹怒明成祖朱棣被削去两个护卫,亲信也被朱棣杀了个干干净净,幸亏太子朱高炽求情,朱高煦才没有被罢为庶人。
永乐十五年,汉王朱高煦就藩乐安,彻底失去了争夺储君的资格。
从永乐十五年一直到宣德元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朱高煦虽然在乐安是兵强马壮的藩王,可是在北京大明朝廷里他已经不算什么了。
他的亲信老的老、死的死、罢黜的罢黜,留在朝廷里的早就改换门庭了,英国公张辅就是最好的例子,朱高煦造反前夕还痴心妄想的让张辅充当内应,张辅眼都没眨一下就把朱高煦给告发了!
朱高煦也是傻的够可以的了,张辅这时候什么身份啊?英国公、太师、明仁宗朱高炽的岳父,就算是改朝换代成功了,他还有上升的空间吗?况且,哪头炕冷哪头炕热?张辅心里明镜似的,谁跟着朱高煦造反谁就是傻子!
当时的朝廷里,文官集团从最开始就是坚决抵制朱高煦做太子的,全国各地的藩王也没人支持朱高煦,连他亲弟弟赵王朱高燧都不搭理他,武将集团最开始倒是支持朱高煦的,可是历经丘福之死、汉王就藩之后,早就没几个人支持朱高煦了。
张辅就是很好的例子。最关键的是,朱高煦的护卫亲军早在朱棣在位时就被削的差不多了,他虽然是久经战阵,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手里没兵,朱高煦就是再能打却也照样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