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 > 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教案

时间:2023-01-04 11:04:22 作者:李瑞文 字数:107732字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物质的量》 顾县中学   刘云 一、 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本章主要包括三小节: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这三小节主要是介绍了四个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及概念的应用(计算和定量实验)。这四个概念中物质的量处于核心地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都是物质的量的导出量有关计算主要包含了这样的四对换算关系: <?xml:namespaceprefix =vns="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XML:NAMESPACEPREFIX =O/> <图1一1> 这样通过物质的量及其导出量就建构了这样一座桥梁: <图1一2> 而化学这门学科正是要在微观粒子的层次上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所以学习化学的人都必须在头脑中建构起这样一座桥梁。同时摩尔计算是整个高中化学计算的核心,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定量实验则是高中化学重要的二个定量实验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是意义重大。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老教材的比较 新大纲 旧大纲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B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B 摩尔质量 B 摩尔质量的概念及计算 C、D 气体摩尔体积 B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计算 C、D 物质的量浓度 C 物质的量浓度 C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D 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D 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 D 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 D 1、大纲的比较 2、教材内容的比较 新教材从目标上提出了“淡化摩尔、弱化概念、降低难度(计算)”,因此新教材与旧教材在内容上相比就有了这样一些变化: (1)从高中全套教材的体系结构出发:新教材将旧教材中的第4节反应热从本章删去。反应热的初步知识放在了第一章,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则放在了高中化学第三册(选修)。反应热从本章删去,使本章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同时知识点分散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从分散难点的角度出发:新教材还将有关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分散到了第四章。充分考虑到学习的阶段性原则。 (3)从降低难度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在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时进行了淡化处理,说明概念的文字没有用黑体字呈现,也不再有总结性语句;其次,新教材还略去了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的求算,仅对气体分子数与其物质的量的换算有要求;另外,由于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大纲中已不作要求,所以在新教材中已将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个名称略去,但内容有所保留。(重理解轻死记) (4)从更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变更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同时变更了概念的引入顺序)。(见表) (5)从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角度出发:新教材在计算中引人了量方程;增加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mol ˉ1 ;在定量实验中将量筒改为滴定管;规定物理量及其单位都用符号表示。 (6)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新教材还增设了讨论性问题,还增加了课后阅读材料。 3、教材编排顺序的比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较复杂的概念的学习建构在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学习的可接受性原则。从中可以体现出新教材以学生的学习为重来编写教材的先进思想。新教材的编排与旧教材相比应该说是更加科学。 4、教材编写的比较 新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更多的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来呈现教材内容。比较注重启发式的教学:设置了4个讨论性问题,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同时还配备了10幅插图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形象化,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潜在的创建了一种较为活泼的、宽松的学习气氛。同时还提供了学法指导,如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新教材将整个配制过程用图示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学法指导。(文字和图象的相互替换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不断使用的一种方法。)另外新教材还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每一节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向新知识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5、课时分配的比较 新教材(共10课时) 旧教材(共15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量 2 第一节摩尔 3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2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2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3 第三节摩尔浓度 3 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 第四节反应热 1 本章复习 2 实验四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 选做实验测定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的含量 2 本章复习 2 新教材的课时比旧教材少主要是二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内容的减少(第四节反应热、选做实验均已删去)这里就少了3个课时。另外加上难度降低,第一节物质的量减少了一个课时。又学生实验从2个课时减少为1个课时,这是合理的。可见尽管课时减少但教学内容也相应减少,所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教材,认真备课,不要穿新鞋走老路,这章的教学任务是可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的。 6、课后习题的比较 新教材课后的习题比旧教材明显增多,说明教材编写者已看到了习题对知识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建议 由于本章是高中唯一以物理量为主的一章,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准确把握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全面,落实要到位 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准确把握 2. 教学目标要分步推进 3. 课时内容要合理分配 4. 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5. 要重视新教材的变化 6. 要合理利用新教材中的讨论题,课后阅读材料 7.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8.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化 9. 要重视实验的教学 四.教学程序(课堂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3)教学目标的全面贯彻    (4)教学目标的分步推进 [说明] (1)过去我们上课总把自己定位于课堂活动的主角,经常一讲到底。而把学生看作群众,关心的是他们是否配合,是否回应。如果现在仍然是这种观点,很显然是不合适的。现在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应该是主角,而老师则仅是导演。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2)建构主义者倡导合作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学习仅是认知个体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论证,则可以使认知个体对新知识的认识更趋完善。对此我们都有一定的体会。其次从培养未来的合格的公民而言,我们也应该加强合作学习,因为大家已经有一种共识:未来的公民应该善于合作 2、课堂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摩尔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技能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并用 本节课的教学用品:电脑、投影仪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概念 本段教学流程图: (二)阅读讨论,了解概念 本段教学流程图: [说明]首先摩尔在新教材中已作了淡化处理,有关要领的文字不再以粗体字突出。对学生的要求仅作了解,不做过高要求。同时在本节课前面第一部分已经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为什么要引进摩尔这一概念并且粗步地感受了摩尔这一概念是用来干什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本段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材料,相互讨论,合作学习来解决。不过需要老师作出引导,因为这一部分知识中仍然有一些陌生名词(如物质的量,阿佛加德罗常数等)仅靠学生自学,尚有困难。因此在这里我选择了建构主义观点下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附]:问题与解答: (三)问答结合,应用概念 本段教学流程图: [附]一、教师设问如下: 填空题 1、有一瓶氧气含有 N A 个O 2 分子,则称该氧气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O 2 2、有一块石墨固体含有 N A 个C原子,则该石墨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C 3、有一包氯化铜粉末,含有 N A 个CuCl 2 ,即有 N A 个Cu 2+ ,2 N A 个Cl ˉ ,则该氯化铜的物质的量为__mol或称有__molCuCl 2 4、1mol氢气,则表示含有__个H 2 5、1mol三氯化铁则表示含有__个FeCl 3 ,即有__个Fe 3+ 和__个Cl ˉ 计算题 有一瓶纯硫酸其物质的量为3mol,则该瓶中大约有多少个H 2 SO 4 分子?( N A ≈6.02×10 23 mol ˉ1 )这些硫酸分子中共含有多少个氢原子?其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还含有多少个氧原子?其物质的量又为多少? 二、学生自问自答
一组设问,一组回答(时间5—8分钟) 三、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结论 结论1:粒子个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结论2: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符号为N)之间的关系为: 作业   P48—㈠1、3、4   看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国际单位制简介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经常要用到一些物理量来表示物质及其运动的多少、大小、强度等。例如,一米布、二千克糖和三十秒等。有了米、千克、秒等这样的计量单位,就能表达这些东西的数量。但由于世界各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不同,往往形成各自的单位制,如英国的英制、法国的法制等。而且同一物理量常用不同的单位表示,如压强有:公斤\平方厘米、磅/平方英寸、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巴、托等多种单位,这对于国际上的科学技术交流和商业交往,都很不方便,换算时又容易出差错。因此,便有实行统一标准的必要。 国际单位制是一九六零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建议并通过的一们单位制。以米、千克、秒(m、kg、S)公制为基础,逐步加上其它单位,并作了一些规定,制定了国际单位制:(英文为:TheInternationalSystemofUnites,SI) 国际单位制克服了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多种单位制并用的混乱现象,并尽可能地反映出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它具有科学、精确、简明和实用的特点。现有国际单位制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单位制,已成为国际上共同的计量语言。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熟悉国际单位制的内容和意义,以便为我们所用。SI单位包括三种类型的单位,即SI基本单位、SI辅助单位和SI导出单位。请参阅附录。 附录一:SI基本单位 附录二:SI辅助单位 附录三:SI导出单位(共有19个,仅取4个示例) 补充说明: 物理量一一就是用来描述物质的性质或物质的运动状态的所用的各种量值。 可以理解成是各种专业术语,不过这些专业术语一定有单位,然后用数字加单位的组合来表达其大小,或多少。如质量这个物理量用1kg(数+单位)、2kg或3kg来表示其大小。
化学教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