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写的一篇文章《五蠹》中举的一个寓言。
这个寓言讲一个宋国种田的人,有一天他在地里劳动,正巧有一只兔子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撞到木桩上死了。他白捡了一只兔子。他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天天在那边等,结果兔子没有来,自己被邻居朋友嘲笑。
这个故事的意义不用说,大家都很清楚,但是韩非子为什么要用宋国,种田作为这个寓言的背景呢?
为什么是宋国?
常看寓言故事的朋友会发现宋国的“傻子”特别多。比如守株待兔中的宋国人,拔苗助长的也是宋国人。为什么宋国“傻子”这么多,实际上不是他们傻子多,这里存在一种文化歧视。
宋国与齐,燕,晋,鲁等国不同,燕晋鲁是周王室,齐是周的合作伙伴姜姓。宋国是商的后代,是周灭商之后封微子建国的。宋的文化是殷商文化的延续,所有祭祀礼仪的延续都是商的文化,与周文化是显得格格不入。
夏人葬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一生在推行周礼,也就是周的文化,到快死的时候,想起自己是殷人的后代,他痛哭流涕。
宋人心中一直都憋着一股气,那就是复兴殷商文化,这是流淌在宋人骨子之中。
最典型的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宋襄公,他不肯半渡而击楚军,最终使得自己大败,大腿中箭。
他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一定要行仁义?因为他希望复兴商之文化。虽然大臣说现在时代已经变了。
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史记·宋微子世家 》
但他就是不管,哪怕最后败了,也没有后悔。
这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自然成了诸子百家嘲笑的对象。诸子百家中的大部分学派是以周文化为根基发展的,天然就会对商文化有一种不接纳的态度。
宋国虽然不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宋国一直不弱,是一个区域性的大国。比如宋襄公曾经也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虽然这个霸主承认的人不多,但能列入霸主起码也是以实力为基准的。宋国不像其他小国一样受大国的欺负,他是可以与强国掰手腕的。
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史记·宋微子世家 》
齐,楚,魏都是战国七雄之一,都曾经败给了宋国。
如同回光返照一样,宋国在最后一代国君宋康王带领之下突然变得很厉害。节节胜利的宋康王又犯了他们祖先的错误。
天在周朝是至高无上的,从周易第一卦可以看出来。乾卦讲的就是天。但是商对天的态度并不是这样的。商朝有射天的习惯,这在周文化看来是大逆不道的。
盛血以韦囊,县而射之,命曰"射天"。——《史记·宋微子世家 》
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昂而射之,命曰"射天"。——《史记·殷本纪》
包括秦始皇也有类似习惯,这个也有点扯远了。
强大的宋国很快发生内乱,齐湣王趁机与魏、楚讨伐宋国,杀了宋康王,把宋国瓜分完毕,宋国从此从版图上消失。
宋国灭亡不久韩非子出生。韩非子出生之后的韩国被秦国打压的很惨,作为韩国的宗室希望韩国重新强大起来,这是他写《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内容的初衷。守株待兔这个寓言就是出自《五蠹》篇。
选择宋国,自然是通过宋国的灭亡来提醒韩王应该变法,应该居安思危。他总不能明确地在文章里说你要是不变法,就会变成宋国一样,采用这样的暗示效果会更好。这是韩非子选择宋国为背景的又一个理由。
为什么是种田的
为什么要选择种田之人呢?农夫又没有得罪韩非子。
这又得从宋国说起。
为什么将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因为殷商被灭之后,殷人从事做生意而且做得很好。后来商人成了做生意的代名词。宋国的贸易是很发达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泗水处的彭城,都是十分繁荣的商业重镇。
稍懂一些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几千年来,商人一直是受到打压的,"重农抑商"是很多王朝的国策。不要以为"民以食为天"很简单。
如果从根本上看是商与周文化的对撞,耕种是周的特长,经商,手工业是商的特长。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说到底是周文化对商文化的一种排斥,只不过我们能接触到的都是周文化,才有习以为常之感觉。
韩非子写的《五蠹》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打击商人,宋国恰好就是这一类型的。
韩非子选择宋国种田人有两层含义:
1、宋国只重视商文化,他们的老百姓连品行都变了,田都种不好,好逸恶劳,这显然是论证强化自己的观点。
2、在宋国普遍从商的情况下,这个宋国人居然选择去种田,不去从事自己的之长,却从事自己之短,显然又在暗讽这个人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