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别看那些在史书上的那些英雄人物如何叱咤风云,还是逃不过口腹之欲。史书记载着他们的生平,宣扬了他们的功绩,评说了他们的人品才学,凭吊了他们的生前身后事。
却很难能记载他们到底喜欢吃什么。这些历史名人,走下神坛,走上饭桌,就也跟普通人一样,退去了神圣的外罩,烟火气渐浓的他们反而更让人觉得真实了。
诸葛亮,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印象里的诸葛孔明算无遗策,无所不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种气定神闲,真是将帅之楷模。
他一生发明无数,攻城机器,木牛流马……随着时间的退推移,他的发明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有一项发明却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几乎天天用到它。这就是包子!
说起诸葛亮发明包子,便要提及当年他远赴南蛮,七擒孟获。当年诸葛亮率领蜀国的精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孟获,终于让他臣服蜀国。就在诸葛亮班师回朝的途中,经过了泸水。
可是泸水突然狂风大作,激浪翻滚,眼看就要淹没到岸边,大军根本无法通过。当地一个老人求见诸葛亮,他说这个江必须要有人头祭祀才可以让人安全度过。要砍掉南蛮人的头丢入江中,水神就会开恩了。
诸葛亮坚决否定了这个建议。南蛮人不可杀,更不可为了这种传言杀。但是江水迟迟不肯平静,如何过江呢?
诸葛亮灵机一动,他命令炊事兵将面发好,用大量肉剁碎,煲仔发好的面里,做成一个个圆形的好像人头一样的东西,上笼屉蒸。蒸好后就如人头大小。将这些假的人头丢入江中,果然江水平静了下来。
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不过有人说,这种馒头,随着历史的演变,最终变为没有馅料的真正馒头。因为毕竟牛羊肉太贵,古代人吃不起啊!可是在古代,馒头确实是有馅的。就比如说水浒传里的孙二娘,说是卖人肉,在书里,就写作人肉馒头。
而北宋的太学食堂的的太学馒头,也是风靡大江南北。里面丰富的馅料,软嫩的口感让这种美食一直流传至今。
至于说包子这一词,也是始于宋代。这当时是一位药材。在《爱竹淡谈籔》一书中有介绍,当时大夫为了宋宁宗治疗疾病,就用馒头包大蒜,还有淡味的豆豉,每日照着三餐服用。
吃了一阵,真的治好了。于是很多人就效仿,开始包各种蔬菜肉馅。就有了现在的包子。
无论是带馅的馒头,还是捏褶的包子,原理都是一样的,面里包肉菜。其实南方现在也有很多地方,称包子为馒头,应该就是从诸葛亮那里流传下来的习惯。不过也许包子和馒头的界限在于面本身。
南方人眼里的包子是死面的小笼包,薄薄的皮里是晶莹鲜美的汤汁和馅料。北方的包子就更接近于当年的馒头,发面,包进馅料。不过无论叫什么,万变不离其宗,好吃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