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示例
§ 24.3 命题与证明
一、教学目标
( 一 ) 知识目标
1. 了解证明以及证明的必要性
2. 能将一些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
3. 掌握证明的步骤,证明过程中使用规范性语言
4. 能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或判断简单的假命题
( 二 )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解题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 )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敢于质疑的意识,同时又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解疑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证明;证明过程中规范性语言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将文字命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正确写出“已知”、“求证”
四、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
六、教学过程
( 一 ) 引入
一个同学在画图时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上的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于是他得出结论: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上的高的交点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他的结论正确吗?
( 二 ) 新课
由上面的事例说明:通过特殊的事例或实践活动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这样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 那么,怎样来证实呢?那就是证明
根据题设、定义、公理以及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下面,我们通过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来了解什么是证明
例 1 证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分析:首先弄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其次将命题的题设“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已知:直线 a ∥ b ,直线 c 分别与直线 a 、 b 相交于点 A 、 B ”,再把结论“同旁内角互补”转化为数学的符号语言“求证:∠ 1+ ∠ 2 = 180 °”,同时要画出图形
图 1
已知:如图 1 ,直线 a ∥ b ,直线 c 分别与直线 a 、 b 相交于点 A 、 B.
求证:∠ 1+ ∠ 2 = 180 °
证明:因为 a ∥ b( 已知 ) ,
所以 ∠ 1= ∠ 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又因为 ∠ 3+ ∠ 2=180 ° ( 邻补角定义 ) ,
所以 ∠ 1+ ∠ 2=180 ° ( 等量代换 )
由例 1 可知以下两点
1 、文字命题的证明要求:写出“已知”、“求证”、“证明”,并画出图形
2 、证明的一般过程:由题设 ( 已知条件 ) 出发,经过一步步的逻辑推理,最后推出结论 ( 求证 ) 的正确过程 .
注意:证明过程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理有据,也就是根据定义、公理和定理
例 2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引导学生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再试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 . 分析:首先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分析证明
思路,最后写出证明的过程;由题意分析,可以先证明含中线的某两个三角形全等,再证得中线相等
已知:如图 2 ,在△ ABC 中, AB = AC ,点 E 、 F 分别是 AC 、 AB 的中点 .
求证: BE = CF
证明:因为点 E 、 F 分别是 AC 、 AB 的中点 ( 已知 ) ,所以
AE = AC , AF = AB( 中点定义 )
因为 AB = AC( 已知 ) ,
所以 AE = AF( 等量代换 )
在△ ABE 和△ ACF 中,因为
AB = AC( 已知 ) ,
∠ BAE = ∠ CAF( 公共角 ) ,
AE = AF( 已证 ) ,
所以 △ ABE ≌△ ACF(S.A.S.)
因此 AE = AF(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例 3 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分析:首先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分析证明思路,最后写出证明的过程
图 3
已知:如图 3 ,在△ ABC 和△ A’B’C’ 中,∠ ACB = ∠ A’C’B’ = 90 °, AC = A’C’ , CD ⊥ AB 于 D , C’D’ ⊥ A’B’ 于 D’ ,且 CD = C’D’
求证: Rt △ ABC ≌ Rt △ A’B’C’
分析: (1)Rt △ ABC 与 Rt △ A’B’C’ 中已满足全等的什么条件? (AC = A’C’ ,∠ ACB = ∠ A’C’B’ = 90 ° )
(2) 还需补充什么条件两三角形全等? (BC = B’C’ ,或 AB = A’B’ ,或∠ B = ∠ B’ ,或∠ A = ∠ A’)
(3) 选择哪个条件 ?( ∠ A = ∠ A’)
(4) 为什么? ( 已有条件 AC = A’C’ , CD = C’D’)
即先证明 Rt △ ACD ≌ Rt △ A’C’D’ ,再证明 Rt △ ABC ≌ Rt △ A’B’C’
请小组同学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 略 )
文字命题证明的一般过程:
首先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再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分析证明思路,最后由题设 ( 已知条件 ) 出发,经过一步步的逻辑推理,写出结论 ( 求证 ) 的正确证明过程
例 4 试说明“两个锐角的和等于直角”是假命题
分析:对假命题的证明,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
举反例:就是要证明或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题设而不符合结论的例子即可
解 设两个锐角都为 30 °,则两个锐角的和为 60 °,不等于 90 °,所以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 三 ) 小结
1 、证明的一般步骤;
2 、用举反例的方法证明或判断简单的假命题
- 1初中数学24.3命题与证明教案
- 2初中数学23.1圆的认识教案
- 3初中数学25.1简单的随机抽样教案
- 4初中数学21.3分式的运算教案
- 5初中数学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
- 6初中数学21.1整式的除法教案
- 7初中数学2.1正数和负数教案
- 8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有理数的乘法
- 9初中数学3.1列代数式教案
- 10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加法
- 11初中数学21.4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案
- 12初中数学24.2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教案
- 13初中数学21.2分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 14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 15初中数学2.4绝对值教案
- 16初中数学3.4整式的加减教案
- 17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列代数式
- 18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解集
- 19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
- 20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垂线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空间里的平行关系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教学实录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整式的加减(1)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相交线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梯形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生活中的图形(一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命题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直线、射线、线段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有理数的加法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从问题到方程(一)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组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线段射线直线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